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系統調查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首次編制完成《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地質資源與環境圖集》,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地質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空間拓展利用提出了針對性認識與建議。

調查工作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具體實施,先后動用4艘調查船,累計完成綜合地球物理測量227千米、多波束測深6670千米、海域地質取樣151站位、海水取樣120站位、溫鹽深測量30站位、定點海流觀測2站次、地質淺鉆5口等,并開展了相關樣品測試,同時首次編制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地質資源與環境圖集》。
一是基本查明澳門海域和海岸帶地質資源特征與潛力,提出了海洋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對策建議。調查表明,澳門海域和海岸帶地質資源豐富,主要包括76.08千米岸線資源、約55平方千米海涂資源、獨特的花崗巖地貌和海岸地質旅游資源,以及約7850萬立方米遠景資源量的海砂。提出可加強人工岸線的優化開發和自然岸線的保護修復,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海涂,促進地質旅游與其他旅游資源的融合開發,開展海砂資源調查評價等建議。
二是初步掌握了澳門海域生態地質環境狀況,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奠定了重要依據。調查顯示,澳門位處珠江口西部,受珠江口整體水環境及自身排污影響,澳門海域大部分水體受輕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為無機氮;海底沉積物質量總體較好。建議繼續完善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加強排放污水凈化處理和海上船舶排污管理等,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開展珠江口水污染治理,改善海洋生態環境。
三是基本摸清了澳門空間拓展工程地質條件,為涉海重大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提供基礎支撐。調查認為,澳門地殼基本穩定,構造活動不明顯;海底表層軟土層厚度約4-20米,基巖埋深約40-75米;澳門水道沿岸基巖埋深較淺,軟土層薄,適宜開展填海造陸、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設。海域淤積較強,不適宜深水港口航道建設。建議與珠海市探討共同開發黃茅島及周邊海域等。
作為我國首個系統性的澳門海域地質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成果,是踐行“一國兩制”方針、貫徹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也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為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詳實的海洋地質資料,是地質人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