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正在經歷一場新的革命,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不斷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傳統的礦產開采技術與設備也同樣面臨來自新技術、新裝備的沖擊,“智能智慧”正在改變著人們對傳統礦山的認識。
“一直以來,礦業行業給人一種高危險、高勞動強度的印象。新技術的應用讓礦工成為白領不再是夢想。”洛鉬集團礦山研究院院長何亞清介紹。
5G技術與礦業的深度融合將開啟礦業智能化時代,未來礦工工作將更體面,生活更有質量,礦工也能像其它產業一樣,坐在空調房中開礦,中國的礦業將步入高質量發展時代。
數據融合:透明礦山可期
龐大的數據和傳輸系統就像人體中的神經元素,遍布在礦業企業內部,指揮著各個生產方面的安全運行。如何有效掌控這些數據,讓龐大復雜的數據召之即來,自主決算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是用好這些數據的關鍵。
北京云祿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洪介紹說:“目前人們都在講大數據,但我們認為應該從廣度和深度來衡量,廣度主要來自于各個行業數據,深度是結合某一行業或領域的數據,在這一領域進行深度挖掘應用。如在礦業領域,從行業縱深來挖掘業內較為先進的數據,并且進行有效融合,來確定礦業企業經營的可行性方案,為企業決策提供基礎數據。”
在綠色、高效、智能礦山的趨勢之下,研發單位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一直以來致力于數據分析處理研究工作的北京云祿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把信息化處理、AI大數據優勢與礦業結合起來,讓未來礦山更加透明。該公司總經理余洪認為大數據在礦山有以下表現方式:
一是數據展示場景,大數據深入企業進行應用,如以鉆孔數據和地質勘探報告為基礎,把分散在不同層面的數據進行統一,也包括公司的財務報表數據來進行統一的大數據建設。
二是物理展示場景,通過無人機、激光掃描雷達,為礦山地表和地下進行數據采集,實現接近真實空間狀況的物理數據表現,企業有了這些數據,可以替代電子沙盤,用非常逼真的方式,對地表的三維模型,地下礦床儲量以及開采工程設計情況進行直接的三維展現。
有了以上兩種場景數據,就有了以地質數據庫的明細數據為基礎符合國際標準的地質儲量報告,用于采礦的生產設計管理、融資和礦權交易估值。
比如,礦山企業要向銀行進行融資,提供給銀行進行評估的資產價值在10億元,但銀行會根據提供的各項數據,將評估資產降低到3億元左右。但有了三維立體數據建模,企業能更直觀的向銀行精確地展現各項指標數據,從而建立起信任關系。這種直觀的描述不僅用于銀行金融服務,還可為后續的企業間融資和產權交易提供好的支撐。幫助礦業企業看得見、管得住、能融資、好交易。
智能化技術:助力企業加快發展
為應對挑戰,實現礦業的智能化是必然趨勢。智能礦山的實現需要政、產、學、研、用、金等各方面互相協同,共同面對礦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何亞清表示,洛陽鉬業的智慧化礦山發展離不開5G信息傳輸技術的發展。
今年4月洛陽鉬業集團三道莊礦區對原有4G智能采礦裝備進行基于5G網絡的升級改造,完成了5G網絡全覆蓋,首次將該項技術應用在無人礦山領域,利用超高速率超低延時的特點,徹底解決了礦山特殊復雜環境信號傳輸的瓶頸,實現了基于5G網絡的鉆、鏟、裝、超遠程精準控制和礦車編隊智能駕駛。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BG中國區制造業解決方案總監王希政表示:“從材料角度看,我們當前的芯片是基于半導體材料的,比如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硅、氮化鎵等,可以說材料是芯片的基礎,華為所從事芯片領域也屬礦業與材料產業鏈上的一環,未來量子計算等更是對承載的物理載體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兩化深度融合的角度看,華為又可將產品與解決方案回饋至礦業企業。”
他認為,礦業行業當前問題是圍繞人的安全問題。安全事故突出、用工出現斷層、企業運營效率較低是礦業企業當前所面臨的挑戰。
另外,為改變礦業企業當前煙囪式的系統現狀,華為通過融合集成平臺ROMA(應用與數據集成平臺)實現數據集成、設備集成、消息集成等,支撐礦業企業系統數據走向融合。
同時智能礦山大數據解決方案能實現數據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消除數據孤島,讓數據“流得動、存得下、用得好”。并基于自研芯片,提供礦業數字化智能化所需要的全棧AI能力,能夠全面滿足礦企在AI創新場景的各種需求。比如基于人工智能開發平臺ModelArts與合作伙伴聯合,推出了智慧配煤解決方案,實現了工藝在線優化等智能化應用,助力礦業企業降本增效。
又如基于“云邊端”協同的訓練和推理框架,可實現人員違規監測、機電房無人值守、皮帶生產監控等20多項智能化應用,助力礦企規范化生產。
智能礦山的構建需要多方協同,新技術將踐行“平臺+AI+生態”的戰略,共同推動礦業智能化轉型。
智能機器人:未來井下主要勞動力
在世界的礦藏分布中,一些人類無法涉足的地方,卻蘊藏著豐富的寶藏,但這些地區不是屬于高海拔,就是屬于深海,高危險環境給施工帶來了局限性。
近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機器人在動力學控制和智能化發展方面有了較大突破。不僅實現了可以在復雜路面上行走,還實現了模仿人類雙手的多功能的操控。并逐漸的應用到不同環境,不同領域。
針對礦山的特殊環境,由人來操作的崗位會越來越少,條件差,高危崗位將會由機器人來實現操控。從而實現真正無人化的開采。所以未來機器人在采礦方面將會大有可為。
據記者了解,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高峰提出六足機器人,該機器人具有視覺、力覺、識別地形、主動避障、自動感知、自主平衡等功能。相比輪式和履帶式機器人,步行機器人可以更好地適應崎嶇地形,強而有力的機械臂可以在井下實施有效的維護作業,將特殊環境下作業的步行機器人的實際應用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采礦產業由于安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智能技術與裝備的需求尤為迫切。因此,發展以實現無人化開采為目標的智能技術與裝備,對于礦山企業和整個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希望這些新技術、新裝備能盡早的在井下實施,讓我們的礦山更高效、礦工更安全。”相關人員向記者表示。
未來不會太遠,智慧已在眼前。從手持鎬頭,肩背籮筐的佝僂身軀到頭戴安全帽,滿臉烏黑的煤黑子將會在不久的將來華麗轉身為西裝革履,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手持操作儀的新式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