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然資源部出臺《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據悉,要用市場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度礦山企業和社會各類資源的積極性,包括細化約束獎勵機制、建立政府專項基金、制定減免稅等政策。各級政府和企業應制訂出適合本地區礦山情況的實施方案,列出礦山修復企業名錄、修復方法、修復目標以及完成時間。防止“一刀切”,治理恢復中應該根據礦山的類型、資源稟賦、開發順序、市場需求,以及人文地理等因素,制訂出不同類型的礦山修復方案。要通過加大科技文化因素的注入,使治理后的礦山成為祖國大好河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思路決定出路。政策的創新,為解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這一難題提供了方向。
嚴峻的形勢
遙感調查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礦山開采占用損毀土地約5400多萬畝。其中,正在開采的礦山占用損毀土地約 2000多萬畝、歷史遺留礦山占用損毀約3400多萬畝。我國礦山地質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由此可見一斑。
這一嚴峻形勢的形成,源于我國快速工業化進程中,對資源與環境、發展與保護的認知缺位。
眾所周知,我國僅用了70年,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用200多年才完成的工業化。然而,創造這一奇跡的同時,我國也不可避免地重復了西方工業化時“先開發、后保護,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新中國成立后,借鑒前蘇聯的經驗,我國按照先重后輕的路線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呈現爆炸式增長。保障工業發展的“糧食”需求,成為很長一個階段礦業界的首要任務。雖然當時國營礦山按規范都設計有尾礦庫、廢碴場等固廢存放地,但采場不恢復、固廢不處理成為普遍現象。
改革開放后,礦業開發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水快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等思想指導下形成熱潮,并導致大量鄉鎮礦山,特別是私挖亂采的個體礦山見礦就挖、廢碴隨意傾倒、采完就走,加劇了礦山地質環境的惡化。

沉重的負擔
我國大約有80萬座礦山,其中約40萬座礦山因生態環境破壞而需要修復或恢復。直到國土資源部成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才上升到國家層面。
原國土資源部成立后,立即將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在全面系統組織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研的基礎上,2002年起地方自然資源部門就通過國家、地方部門經費資助的形式,實施了排土場等固廢治理工程。原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理論研究,則重點指向治理資金的籌措,并形成了在礦山企業提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的基本思路。
◆ 2005年,《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出臺,明確“財政部、國土資源等部門應盡快制訂礦山生態環境恢復的經濟政策,積極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等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
◆ 2006年,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國家環保總局印發《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省(區、市)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落實企業治理責任。
◆ 2009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出臺,明確規定采礦權人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
這一制度運行成效如何呢?截至2014年,全國31個省(區、市)相繼出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辦法,實施了保證金繳存與采礦權審批、年檢、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案掛鉤等方法,使保證金制度總體上順利推進。
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明曾算過一筆賬:“我國大約有80萬座礦山,其中約40萬座因生態環境破壞而需要修復或恢復。即使按每座1000萬元的保守成本估算,全部修復一遍也需要4萬億元資金。如此沉重的負擔,是中央和各級地方財政都難以承受的。”

生動的實踐
《意見》解決的不僅是治理恢復的資金問題。只要確立開發型治理的理念,礦山廢棄地將變成綠水青山,“瘡疤”要治,錢從哪來,無疑是最大的現實問題。
其實,在2009年出臺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中,就已經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其中明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遵循企業所有、政府監管、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的原則”,同時還提出了市場化籌措治理資金的思路,即“國家鼓勵企業、社會團體或者個人投資,對已關閉或者廢棄礦山的地質環境進行治理恢復”。
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山脈中段,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起的大規模建筑石料開采活動后,留下了一個個滿目瘡痍的山體和巨大的礦坑。2012年,重慶市政府對礦區關停后,堅持“宜建則建、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景則景”的原則,在這里實施了銅鑼山山脈中段礦區地質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投入2000多萬元的一期綜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共形成可供利用林地122畝、高標準農田280畝、建設用地149畝、綠化景觀用地99畝。廢礦坑蓄水后變成了旅游熱點,被人稱為“重慶版小九寨溝”。

基層的生動實踐,給人們一個深刻的啟示:礦山廢棄地其實是有待開發的新資源。
如何開發這些資源?2019年8月,在第二屆全國礦山資源·環境·生態修復大會上,有關專家對德國的經驗作了介紹:對地下采礦形成的礦硐,德國將其分別開發成作為存儲物資、固體廢棄物、核廢料等的儲存空間,開展深地植物種植實驗、大型物理實驗等的實驗空間,建設地下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等項目的能源轉換空間,建設采礦博物館、地下游泳館、地下探險基地等設施的文娛空間,利用深地鹽穴開展呼吸道以及敏感性疾病治療研究的醫療空間,以及實施地熱、殘留礦產資源開采的礦產資源利用空間等。其中,魯爾區煤礦區現已成為德國最具特色的工業景觀和工業遺跡、“世界上最美礦區”,并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成功經驗表明,《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解決的絕不僅是治理恢復的資金問題,只要確立開發型治理的理念,礦山廢棄地還會變成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