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格公正地說礦產資源開采并不完全等同于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很多礦產資源開發不僅沒有破壞區域生態環境,還改善了環境。”
▲ “礦山生態修復要走‘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之路,實現有投入有產出,形成產業化。”
▲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也許未來礦山生產的主力會是機器人。”

在2020年全國綠色礦山遴選工作啟動之際,“開發礦業云學院——2020對話綠色礦山”直播活動啟動。
綠色礦山建設推進礦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綠色礦山推進會名譽會長武強表示,新時代對礦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但當前我國主要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增長乏力、礦山規模和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創新能力不高、市場投資環境缺乏吸引力等問題依然突出,因此必須以綠色礦山建設推進礦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時代礦業發展的升級版。
礦山生態修復要堅持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
我國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多、問題積累多、現實矛盾多,且面臨“舊賬”未還、又欠“新賬”的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投入不足,市場化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缺乏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政策,資金問題已成為礦山生態修復的制約瓶頸。
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關鳳峻一直主張,礦山生態修復要走“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之路,實現有投入有產出,形成產業化。具體的投資主體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礦業企業;一個是非礦業企業,即社會投資。
他建議,建立并完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投融資模式。
一是完善礦山企業投資模式。在修復治理初期政府直接出資支持補助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的修復治理是必要的,但隨著綠色礦山全面建設,歷史遺留修復任務基本完成后,顯然投融資的主體應該是企業。為使礦山企業投融資模式穩定可持續,首先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把礦山建設方案和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編制好,至少要達到正規礦山建設可行性研究階段水平。其次,計提的比例和修復治理費用預算,經過一個時期運行要盡早總結規律,研究制度相關的標準規范。再次,要允許鼓勵礦山企業走開發式治理之路,著眼于在修復治理礦山生態環境過程中直接獲取經濟效益,引入投資合作、開發新產品、多種經營、變廢為寶,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同等價值的互換。最后,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加強監管,努力提高企業實施綠色礦山建設、修復礦山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二是吸引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我國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據相關機構調查測算,全國歷史遺留礦山環境問題治理費用需要6082億元。繁重的任務和海量的經費需求都要求必須建立完善的投融資模式,這樣才能支撐起良性的生態修復治理工程。要深入研究現有資金投入情況,解決存在的問題,找到修正完善的路徑。政府出資模式是必要的,但經過多年實踐發現存在兩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與修復治理需要相比,政府出資終究是杯水車薪,遠遠滿足不了需要;二是單純的政府出資只注重修復治理效果,不能形成投入產出模式,修復治理效果不能維持長久。同時,企業出資模式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客觀情況倒逼企業走智能礦山之路
綠色礦山推進會會長史京璽、副會長安月陽表示,智能礦山未來的生產模式一定是朝著少人化和無人化方向發展,瑞典的基律納鐵礦已經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采礦技術和采礦工藝也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未來礦山生產的主力也許會變成機器人。
安月陽認為,要想完全實現無人礦山的終極目標,還需攻克無人駕駛技術、礦山機器人技術、采礦工藝等諸多難題。伴隨著礦山進入深部開采,新的問題也會不斷涌現,所以尚無法確定具體的時間進程。
至于很多礦山企業關注的智能礦山投入和產出比。安月陽表示,很多智能礦山技術的應用不會馬上產生直觀的經濟效益。比如,鏟運機無人駕駛遠程遙控出礦雖然目前還比不上人工出礦的效率,但遠程操作首先帶來的就是安全效益,其次可以大大降低設備因人員操作不當產生的維修費用。此外,未來礦山進入深部開采后,通風制冷成本會越來越高,如果采用無人駕駛技術,井下操作人員數量會大大減少,從而大幅降低井下通風和制冷的投入費用,這些隱性效益都值得關注。還有當前礦工招聘難的問題,伴隨著70后礦工的退休,很多80后、90后年輕人因為工作地點偏僻、環境差不愿意到礦山工作,這些客觀原因也倒逼礦山企業必須走智能礦山發展之路。
活動參與嘉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綠色礦山推進會名譽會長武強,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關鳳峻,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副局長潘樹仁,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員陳從喜,自然資源部礦保司孫永超,億利資源集團常務董事兼高級副總裁趙晉靈,綠色礦山推進會會長史京璽、副會長安月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