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打造世界級礦山生態公園,眼前這1000多畝的花海、遠處景觀大道的花草種植都已經初見成效。”7月6日,在計劃總投資8.5億元的金嶺礦山生態修復旅游觀光項目建設現場,項目業主李民高興地介紹道。他相信幾年后公園建完時,必定有更美的風景。
深色運動短袖、黑褲子,一雙黑色運動鞋,款式不算新穎。若不是身邊不停有人拿著圖紙、材料向他介紹情況、詢問意見,很難讓人相信他就是這個萬余畝礦山公園的項目業主,一個遷安綠色發展的“探路人”。
李民從部隊退役后,成為集體鐵礦的領頭人,多年來一直與“礦山”打交道。2017年,應著綠色發展的步伐,李民組建礦山治理公司;第二年,金嶺礦山生態修復旅游觀光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他把全部精力放在礦山修復治理上。
“我說要修復礦山,那時有的人還不理解,已經投資2.7億元了,到底還要往里投多少資金啊。”說起礦山治理,李民感慨地說:“我就是想把家鄉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把金嶺做成礦山恢復治理的典范,讓綠水青山成為大家致富的金山銀山。”
金嶺礦山公園的入口處就是李民的老家蔡園鎮劉莊子村,李民在村里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合作社鼓勵村里人入股,按高于市場價的標準對土地進行流轉,還為村里人種植經濟花木、發展民宿提供技術支持、銷售對接等服務。村民既能分合作社的紅,還能得土地和經營的利,有了一條持續增收的路。”算起經濟賬,李民信心滿滿。
李民介紹,金嶺礦山修復項目主要涉及兩項內容,一是推進礦山固廢綜合利用,建設礦山廢料處理生產線,每年可處理廢料600萬噸。同時,通過廢土回填礦坑,推進造地復墾。二是采取“旅游+”模式,變“瘡疤”為“名片”,打造“中國礦山生態修復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農旅休閑產業區、山地極限運動區和水上娛樂區等“六大分區”。
金嶺礦山修復項目是遷安發展生態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遷安加大新舊動能轉換升級,把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作為轉型發展的突破口,推動“礦山修復+”模式,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完成礦山修復綠化及復墾土地近3萬畝,成功躋身50個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遷安緊緊扭住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條線”,化危為機,生態特色產業成為綠色增長點。2020年,遷安加快布局“主導+新興+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謀劃實施重點項目233個,計劃總投資929.8億元,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升。到5月底,遷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5%,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
探索綠色發展,李民一直堅持。他總說,自己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遷安良好的發展環境。2014年,他被授予“河北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15年被評為“第五屆唐山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