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隨著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混凝土作為最大宗的建筑材料,目前全球每年的用量已達到50億立方米。大規模建設使得生產混凝土的原材料在區域內出現了相對短缺,傳統的優質礦物摻合料如粉煤灰、礦渣粉等日益緊缺,為保護環境限采或禁采河砂、江砂導致優質粗、細骨料供不應求。
而且,公路、鐵路、水利工程往往地處偏遠或在欠發達國家、地區,混凝土原材料外運的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十分巨大。因此,開發利用地域性天然材料用于制備高性能混凝土,是工程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技術、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云南交投集團公路建設有限公司等單位歷時近10年,以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和北京市重大科技計劃課題為基礎,以解決國內外重大工程混凝土技術問題為導向,先后投入經費近2000萬元,從礦物摻合料,到細骨料,再到粗骨料,研究了混凝土從粉體體系到骨料體系的地域性天然材料全方位應用技術。
項目從基礎理論到工程應用進行了系統、全面和深入研究,在技術創新方面打通了原材料控制指標與工業化制備,現澆與預制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質量控制、工程施工與驗收等多個環節,進而將經工程應用驗證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形成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等19部,促進了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形成了技術創新的產業鏈。
項目研究成果服務多個國內外重大工程項目,如“一帶一路”倡議典范項目肯尼亞“世紀鐵路”蒙-內鐵路及其延長線內-馬鐵路、被肯尼亞人稱為“中國路”的內羅畢環城路、安哥拉卡約新港口項目、國內首個120m全混凝土風電塔筒工程、貴南客專貴州段、武易高速公路、云臨高速公路、云鳳高速公路、年產7000萬噸機制砂石生產線等,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2020年8月20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組織專家對“地域性天然材料在國內外混凝土工程中開發利用的關鍵技術”項目進行科技成果鑒定。項目鑒定專家委員會由中國建筑材料研究總院崔琪教授級高工、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謝永江研究員,清華大學閻培渝教授、湖南大學史才軍教授、北京建筑大學宋少民教授、北京工業大學王子明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王棟民教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田波研究員組成。
中國建研院建研科技建筑材料研究所總工冷發光研究員代表申請單位致辭,項目負責人周永祥研究員、夏京亮高工詳細匯報了項目工作報告、研究報告以及經濟社會效益報告、用戶報告,并播放了新華社紀錄片《我的鐵路我的夢—蒙內鐵路建設紀實》中有關天然火山灰質材料在肯尼亞蒙內鐵路應用的片段。
鑒定會專家組一致認為:本項目系統研究了天然火山灰質材料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開發利用成套技術、大吸水率粗骨料混凝土應用技術、高品質機制砂技術指標體系的標準化研究及火成巖機制砂在鐵路預制高強混凝土中的創新應用、天然巖石粉及其復合摻合料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應用技術,成果應用于“一帶一路”海外重點項目以及國內多個重大建設工程,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了良好的國際工程示范效應,項目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火山灰中有效堿含量、機制砂需水量比、石粉流動度比試驗方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項目研究成果通過鑒定,是對項目組近10年來針對地域性天然材料在國內外混凝土工程應用研究和實踐創新的肯定。專家們的高度認可和一致好評,將激勵我們繼續開展研究與創新工作,密切結合工程實際,把論文書寫在祖國大地上,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解決工程建設實際面臨的共性問題,服務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和“一帶一路”倡議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