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中陜核工勘院有限責任公司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積極投身陜西省生態環境修復事業,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與保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等領域積極作為,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努力做三秦大地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先后榮獲“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及陜西省國資委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西安市文明單位”、中國核工業勘察設計協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優秀勘察設計單位”等榮譽稱號。


咸陽市興平豐宜鎮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修復前后對比圖
01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企業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從加大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培訓、對外交流、科研立項等方面入手,逐步實現了從傳統的地質災害治理向多元化的生態修復領域轉變。該公司先后組織召開“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培訓會、“藤立方+”生態建設理念工程實踐與發展規劃培訓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政策業務培訓會等大型專題培訓,邀請行業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積極參加中國西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學術論壇等生態環境修復產業學術會議,了解行業最前沿動向,為產業發展提供行業機遇。
02以項目科研成果應用促進項目質量和效果提升
為進一步推動生態修復產業發展,中陜核工勘院將產學研相結合,先后設立了巖質邊坡復綠、園林景觀設計在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中的應用、楊寺嶺露天礦山復綠技術方法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取得實用新型專利3項,為產業發展提供科研保障;先后完成了渭河平原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咸陽市興平豐儀鎮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銅川市印臺區廢棄煤礦矸石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項目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態修復項目,樹立了多個生態修復標桿工程,為陜西省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尤其是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
03以重點項目助力美麗陜西建設
《陜西省渭河平原重點城市周邊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是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具體舉措,該方案通過對陜西省渭河平原重點城市周邊20千米范圍實施專項廢棄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有效改善治理區生態環境條件,修復和重建土地資源,恢復和重構植被環境,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建設美麗宜居生存環境,構建和諧可持續自然環境。方案編制歷時10個月,其間易稿修改次數達18稿。在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下,該項目得到了陜西省土地整理中心的高度好評,也成了陜西省各市縣實施方案編制的基礎依據。
《咸陽市興平豐儀鎮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平豐儀鎮境內的渭河以北,緊鄰河堤路,由于亂采濫挖,造成礦山現狀地形破碎,高差大,坑壑縱貫,砂石滿地,亂堆亂棄現象嚴重,生態環境嚴重失衡。在該項目的設計過程中,全體技術人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采取“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設計原則,通過地表清理、挖高填低、客土回覆、土壤培肥以及生態復綠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恢復土地理化性質,改善區內環境,使之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項目區東側選擇適合區內農業生態開發,建設種植等產業,以“田園綜合體”為主;西側規劃的林地與開采形成的湖面相結合,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多格調的自然生態效果。竣工后,整個項目區呈現出“田邊有林,林邊有湖,湖心有島,魚鴨戲水”的生態格局。該項目的設計理念、修復效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贊揚,順利通過了縣、市、省三級驗收,被列為2021年陜西省生態修復亮點示范工程。
《銅川市印臺區廢棄煤礦矸石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項目》是當地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部署要求的重點治理項目。矸石山污染空氣、污染水資源,損害周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嚴重破壞當地地貌景觀、土地資源等礦山地質生態,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治理迫在眉睫。中陜核工勘院在承擔該項目后,提出了“以生態環境恢復為主,重建小區域生態環境,兼顧經濟效益”的總體思路。在具體設計中,他們采取重新規劃區域地貌形狀,惰性材料拌合后回填、注漿法結合覆蓋法等滅火措施,結合必要的覆土、綠化、排水等,達到消除區域存在的煤矸石自燃現象及地質災害隱患,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消除水土體及大氣污染,恢復土地功能的目的。該項目的實施,對于修復當地生態環境,帶動當地的旅游產業,促進當地居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風雨砥礪,歲月如歌,風物長宜放眼量。今后,中陜核工勘院將繼續發揮技術優勢,創新生態修復設計理念,在生態環境領域不斷探索提升,為陜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青山保衛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