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農機工業同組合次長南圭哲在“第八屆中國農機論壇暨第六屆亞洲農機峰會”上的演講
一、韓國農業機械產業的變遷過程
1960年代以前:朝鮮戰爭(1950~1953)之后大韓民國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十分混亂,經濟方面從整體上來說還處于產業化開始之前的階段,全體國民中從事農業人數的比重占絕對多數。因此這一時期農村從事農業的人數比較多,可以說大部分的農事都是依靠人力完成的。
從水稻農事來看,其耕作主要是利用鍬、鎬、犁、耙和牛來進行的,插秧也100%是由人手來完成的。農作物生長期間的供水也是由人直接利用戽、井轆轤來實現的,收割作業則是利用鐮刀、連枷、腳踏式脫粒機等來實現的,干燥則采取自然干燥的方式。因此這一時期幾乎不存在動力機械,農事完全依靠人力或畜力來進行。
1960~1970年代:這一時期是利用農業機械來處理農事的過程,出現了各種農業機械,各種促進國內農業機械化的基礎性工作也得到了切實的加強。
70~80年代期間,作為我國農業機械代名詞的動力耕耘機首次由國內研發生產并開始普及(1963年),安裝在動力耕耘機上使用的作業機也開始普及。
這一時期成立(1962)了農業機械制造企業團體-韓國農業機械工業合作社,成立了(1967)負責農業機械檢查的國家機構-國立農資檢查所(現在的農業工學研究所實用技術工學科),還制定(1978)了成為國內農業機械化事業主干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
這一時期供給的主要機種為已實現了國產化的動力耕耘機,這種機械首次由國內制造并開始普及;用于灌溉的機械-抽水機的供給也很充足;收割作業時實現了用動力脫粒機替代腳踏式脫粒機;水稻的收割也實現了用收割機替代鐮刀了。同時曾是農民們主要的重體力勞動的插秧作業也實現了用步行式插秧機來替代了,這開創了農業作業的新氣象。
可以說這一時期打下了國內農業機械化的基礎,并開始形成農業機械在農業作業中需要占據絕對比重的觀念。
1980年代:推進以水稻作物為中心的機械化,以彌補農村勞動力的不足。1980年代后,由于農村的勞動力逐漸向城市的產業部門集中,農村開始進入沒有農業機械就無法進行農業生產的時期。此時農村能干活的年輕人大都集中到效益較好的城市的產業部門,農村進入了由老弱者從事農業生產的時期。因此此時農村的農業生產無法再依靠人力來完成了,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也比任何時期都更加突顯了。
這一時期對農業機械化事業進行了一些調整,對普通農家購買農業機械和共同使用組織購買農業機械進行區別對待。對于普通農家只給予融資支援(年利率10%→8%,融資率60~90%),而對于共同使用組織(機械化營農團等)則給予50%的補助和40%的融資支援。
這一時期的上半期(1985年之前),曾經紅極一時的動力耕耘機、步行式插秧機、脫粒機、抽水機、防除機等仍然占主導地位,而到了下半期,動力耕耘機、步行式插秧機、脫粒機則逐漸由拖拉機、乘坐式插秧機、收割機等取代。也就是說,這一時期是開始由手動或半自動式的農業機械向自動或大型農業機械轉變的時期。
1990年代:1990年代可以說是個各年度都發生了許多變化的時期。1990年至1992年期間,是自1980年代后期逐漸開始變化的自動和大型農業機械的供給比較充足的時期,因此作為主要供給機種的乘坐式插秧機、大型聯合收割機、拖拉機和設施農業農資的供給非常充足。
1993年至1997年期間新政府(文人政府)上臺了,這一時期根據政府的選舉公約,引進了農業機械半價供給制度。當時實行的農業機械半價供給政策并不是針對所有農業機械來說的,而是一種最多補助支援100萬韓元的制度,如果農業機械的價格為200萬韓元,則正好是得到了半價的支援。
這一時期主要供給的機種仍然是早期占主導地位的機種和規格,特別是200萬韓元以下的農業機械(動力耕耘機)的供給數量有所增加。
因此這一時期的農業機械化政策后來招致了許多批評,說其違背了農業機械的發展潮流。要將其間錯誤的市場潮流恢復到本來的方向,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同時,1990年代末韓國正處于金融危機時期,農業機械產業中曾經投入較大比重的設施農業、畜產等農業遭遇了巨大的困難,負責供給這些產業農資的企業也經歷了巨大的陣痛。
特別是1998年起新上臺的國民政府對支援農業機械持相當的否定態度,農業機械支援政策也大為萎縮,企業遭遇了相當巨大的困難。加之1998年起因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時期農業機械產業的困難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大。
2000~2008年度:這一期間出現了供給相對于國內的農業機械市場來說相對過剩的問題,但2001年起急劇減少,到2003年時則開始衰退了。幸運的是,企業為了克服這種困難,全力開拓海外市場,結果取得了出口規模占國內市場上融資支援對象銷售規模的一半的成果。而拖拉機則取得了出口量多于國內市場的成果。2004年起,國內市場開始緩慢恢復,2006年融資支援供給標準達到6,500億韓元,出口創下了3億5千萬美元的業績,內需和出口加起來的話,市場規模則恢復到了1兆韓元以上的規模。
由于其間企業持續努力進行技術開發和提高品質,2000年代國內農業機械的水平達到了不遜于發達國家產品的水平。
二.農業機械的供給和擁有狀況
各機種的供給趨勢:(單位:千臺)
區分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耕耘機 7.8 3.9 1.7 1.3 0.9 0.7 0.9 0.7
拖拉機 22.7 14.2 10 8.1 9.2 10.1 10 11.1
聯合收割機11.8 5.8 3.3 3.1 3.6 3.8 3.7 4.3
步行式插秧機10.3 7.3 4.2 2.8 2.2 1.3 1.2 0.9
乘坐式插秧機5.6 5.4 4.8 4.5 4.9 5.1 5.4 6.3
小計 15.9 12.7 9 7.3 7.1 6.4 6.6 7.2
※耕耘機、收割機、打畦機等中小型•低性能•廉價型農業機械:1997年后減少
※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截至2000年持續供給,自2001年起需求驟減
※插秧機:由乘坐式替代步行式
主要農業機械的擁有臺數:韓國的農業機械化現狀(單位:%, 千臺)
區分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擁有臺數 1560 1555 1526 1492 1473 1467 1451
拖拉機 192 201 206 212 220 228 237
聯合收割機 87 88 87 87 87 87 86
插秧機 342 343 341 335 333 332 325
耕耘機 939 923 892 858 833 820 803
(注)1、耕耘機、收割機等中小型機種:減少趨勢
2、拖拉機、聯合收割機、SS機等高性能農業機械:增加趨勢
3、插秧機:乘坐式呈增加趨勢,步行式呈減少趨勢
主要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現狀:
區分 韓國(2002) 日本(2000) 臺灣(1994)
臺數(千臺) 100戶平均臺數 臺數(千臺) 100戶平均臺數 臺數(千臺) 100戶平均臺數
耕耘機892 65.9 1441 61.7 128 15.6
拖拉機206 15.2 1634 69.9 21 2.6
插秧機341 25.2 1433 61.3 81 9.8
聯合收割機87 6.4 1042 44.6 31 3.7
谷物干燥機61 4.5 861 36.8 47 5.7
※每100戶平均擁有的農業機械臺數中,耕耘機和日本水平差不多,但高性能機種-拖拉機、插秧機和聯合收割機則只達到日本的14~40%的水平。
※每100名農業人口平均擁有的聯合收割機和拖拉機的臺數遠低于日本、美國、英國、法國。
3.各主要農事的機械化率。水稻農事的機械化率:(單位 : %)
主 要 農 事
年度 計 小計 耕耘整地 插秧 收割 干燥 防除
1996 84.3 96.4 95.9 97.3 96.1 34.4 97.6
1997 84.9 96.9 96.5 97.7 96.6 35.9 97.6
1998 85.5 96.8 99.5 97.1 93.9 38.5 98.7
1999 86.5 98 99.6 97.5 97 39.9 98.5
2000 87.2 98.4 98.5 98.2 98.4 42.1 98.9
2001 88.7 98.7 98.7 98.1 99.2 48 99.6
2002 88.9 98.8 98.8 98.4 99.1 48.6 99.6
2004 89.9 99 99.1 98.4 99.4 53.2 99.5
2006 89.9 99 99.1 98.4 99.4 53.2 99.5
(注)自2002年起以2年為周期進行機械化率調查
旱田農事機械化率:(單位 : %)
主 要 農 事
年度 計 耕耘整地 播種移植 塑料被覆滅 防除 收割
1996 40.6 88 0 32 82 1
1997 41.8 91 0 34 83.3 1
1998 41.8 94 0 31 84 0
1999 44.2 96.3 0 29.2 91.6 3.7
2000 45.9 94.4 0.1 37 90.8 7.3
2001 47 95.2 0.1 43.4 90 6.5
2002 47 95.3 0.7 41.9 89.8 7.2
2004 47.2 97.4 2.5 39.6 88.8 9.4
2006 47.2 97.4 2.5 39.6 88.8 9.4
4.農業機械進出口情況。
1)農業機械出口現狀:自2000年實現1億美元以上的出口業績后,每年出口業績持續增加。主要的出口機種以前是以小農工具為主,最近拖拉機則成為了主打出口機種。從出口對象國來看,美國占據了全部出口數量的一半,并主導著出口市場;其次是中國和日本。而澳大利亞等大洋洲的出口市場正在成為新興的出口市場。
不同國家出口業績(2007):(單位:千$, %)
國家 美國 中國 日本 其它 計
業績 172,758 32,030 15,150 179,712 399,650
比重 43.2 8.0 3.8 45.0 100.0
不同機種出口業績(2007):(單位:千$,%)
國家 拖拉機 作業機 碾米機 其它 計
業績 192,247 66,159 28,397 112,847 399,650
比重 48.1 16.6 7.1 28.2 100.0
2)農業機械的進口:韓國進口的農業機械中日本產品占據最多,達到176,114千美元,其次是美國、德國、意大利和中國產品。從各國進口的機種來看,從日本進口的主要機種為聯合收割機、乘坐式插秧機;從美國、德國、意大利則主要進口大型拖拉機,從中國則主要進口防除機及其配件。
從進口的機種方面來看,主要進口的是大型拖拉機、乘坐式插秧機和聯合收割機。這是因為韓國國內對大型拖拉機的需求不多,相對昂貴的開發費用來說,沒有經濟效益,乘坐式插秧機和聯合收割機目前在韓國國內市場的情況是,韓國國產品牌和日本產品牌分別占據著適當的比例。
不同國家的進口業績 (2007):(單位:千$,%)
國家 日本 美國 德國 意大利 中國 其它 計
業績 176,114 55,672 43,358 42,666 25,687 78,748 422,245
比重 41.7 13.2 10.3 10.1 6.1 18.6 100.0
不同機種的出口業績(2007):(單位:千$,%)
國家 拖拉機 插秧機 收割機 其它 計
業績 103,870 58,449 42,408 217,518 422,245
比重 24.6 13.8 10.1 51.5 100.0
(信息來源:中國農機化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