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提出將圍繞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目標,對標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補齊基礎產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機裝備可靠性水平,壯大可靠性專業人才隊伍,形成一批產品可靠性高、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制造業企業。

到2025年,重點行業關鍵核心產品的可靠性水平明顯提升,可靠性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企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可靠性試驗驗證能力大幅提升,專業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建設3個及以上可靠性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形成100個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推動1000家以上企業實施可靠性提升。到2030年,10類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靠性標準引領作用充分彰顯,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務機構和可靠性專業人才,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成為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基本原則
01政府引導、企業主體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在制造業可靠性提升中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行業指導、市場監管作用,增強企業全員全過程質量安全與可靠性意識,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推動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02聚焦重點、精準施策
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分行業、分產業鏈梳理可靠性問題,發揮整機企業龍頭作用,加強整機系統可靠性設計和管理,按產業鏈制定并傳導可靠性指標和要求。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融合,借鑒可靠性先進經驗,著力突破重點行業可靠性短板弱項,推動大中小企業“鏈式”發展。
03夯實基礎、持續創新
加強可靠性前沿基礎研究和標準制定,推動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可靠性工程深度融合,發揮生產裝備數字化和產品智能化對可靠性的賦能作用,強化可靠性創新成果在工業基礎和質量工程中的應用。
04加強協同、系統推進
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央地聯動,暢通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協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高等院校及專業機構的作用,為制造業可靠性提升持續提供全面服務支撐。
主要目標
圍繞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目標,聚焦重點行業,對標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補齊基礎產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機裝備可靠性水平,壯大可靠性專業人才隊伍,形成一批產品可靠性高、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制造業企業。
到2025年,重點行業關鍵核心產品的可靠性水平明顯提升,可靠性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企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可靠性試驗驗證能力大幅提升,專業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建設3個及以上可靠性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形成100個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推動1000家以上企業實施可靠性提升。到2030年,10類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靠性標準引領作用充分彰顯,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務機構和可靠性專業人才,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成為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重點任務
01提升制造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水平。
02加快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
03實施基礎產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機裝備與系統可靠性“倍增”工程。
04完善可靠性標準體系
05發揮計量和測試驗證對可靠性的支撐作用
06深化數字技術在可靠性提升中的應用
07提高可靠性公共服務水平
08加強可靠性人才培養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意見提出“兩步走”目標:第一階段到2025年,聚焦補短板、強弱項,重點行業關鍵核心產品的可靠性水平明顯提升,形成100個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第二階段到2030年,聚焦鍛長板、促成效,推動10類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促進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
實施意見明確了提升制造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水平、加快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等八個方面重點任務。其中,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行業,實施基礎產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機裝備與系統可靠性“倍增”工程。
“聚焦這些重點行業不僅是因為產業規模大,也考慮到輻射帶動能力強。”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精密減速器、高端軸承等基礎產品以及重型數控機床、精密測量儀器等整機產品可靠性水平需進一步提升,要通過實施這些工程,促進可靠性增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要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和部省聯動,強化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環境。其中明確要落實企業可靠性技術研究、產品設計開發、中試階段測試驗證等環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加大對可靠性提升的支持激勵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