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會昌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利用市場化方式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昔日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疤痕累累”的礦區重披生機勃勃的植被,部分礦區甚至轉變為披綠生金的良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
多方合作推進
近日,記者走進筠門嶺鎮竹村村廢棄礦山修復點,只見田間綠浪涌動,一碧萬頃。從滿目瘡痍到如今的生機盎然的背后,是會昌縣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不懈努力。
為探索生態修復治理新路子,會昌縣創新采取“政府+高校+央企”模式,將全縣19個鄉鎮3416畝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打包通過公開招投標,引進由中國電建集團江西省水電工程局有限公司和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組成的EPC聯合體,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此外,制訂印發《會昌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成立礦山生態修復領導小組,具體研究、協調和推進項目實施。
因地制宜實施
“東頭養豬西養魚,兩季水稻夾油菜。”初秋時節,來到周田鎮連豐村廢棄頁巖礦舊址,映入眼簾的是碧水藍天相接,郁郁蔥蔥的景象,這正是當地開展“廢棄礦山治理+生態循環農業”工作結出的碩果。
連豐村廢棄頁巖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實施一年來,項目方充分調動現存資源,利用現代化養豬場肥水、池塘淤泥發展生態高產水稻產業,并建成田間休閑游步道,形成新型農村田園景觀。“施工隊清理了魚塘淤泥,還在魚塘周邊圍了一圈柵欄,整改后的魚塘很美觀,養魚收益也翻了一倍。”連豐村村民吳昌標開心地說。
針對全縣115個廢棄礦山點多面廣、區域分散的特點,會昌縣實行“一礦一策”,分級分類精準施策,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這些廢棄礦區,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有的則會根據實際情況修復成'林地+耕地’。”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福平說。
截至7月,會昌縣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工程已開工修復點位60個,施工總面積1567.13畝,累計完成點位59個,累計修復成水田392.68畝、旱地310.66畝、林草地及其他用地703.25畝,有效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色。
以民為本完善
日前,西江鎮背坑村迎來一場短時強降雨,重新披翠掛綠的礦山經過雨水沖刷,更顯清新蔥郁,再也不見往日裸露荒山的模樣。
民生無小事。在生態修復項目實施過程中,會昌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效解決群眾實際問題。以西江鎮背坑村廢棄礦山為例,部分歷史遺留礦山植被遭到破壞,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為此,該縣召集專家進行現場調查研究評估,形成科學治理方案,在生態修復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專業化手段消除隱患,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針對政策性關停磚廠等歷史遺留問題,會昌縣主動做好地塊權屬調查、矛盾糾紛協調,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有序開展協商補償工作。同時,根據項目實施區域生態特點、開發潛力,在部分施工點設置人行步道,科學打造自然生態景觀,改善礦山周邊人居環境,助推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