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的省域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和“綠礦智用”平臺,隨意點擊一個礦山企業,礦山開采、生產運營,甚至包括智能卡車調度、粉塵監測、人員車輛實時定位和自動化智能配礦等情況一目了然,這是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推進礦產資源領域數字化改革,全面打造智能化綠色礦山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浙江省通過在礦產資源領域全面推進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實現了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生產方式更加安全、違法預警更加精準、管理決策更加智能、降本增效更加明顯、數據共享更加快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更加良好的多贏局面,成功探索出了‘兩山’轉化的實踐路徑,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綠色礦山建設內容,為全省礦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邱建平感觸頗深地說。

參觀學習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
智能綠色勢在必行
據了解,早在2005年,浙江省就在全國率先開始探索綠色礦山建設,目前全省已建成綠色礦山242家,應建礦山建成率接近100%。
作為綠色礦山建設發源地的浙江,如何加快推動綠色礦山迭代升級、打造浙江升級版、避免綠色礦山建設從領跑者變成并跑者甚至跟跑者的風險,成為擺在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而作為綠色礦山升級版的智能化綠色礦山,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抓手。
在2020年,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就開展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工作,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智能化綠色礦山的概念,開啟了智能化綠色礦山的探索實踐。
“綠色、安全、和諧、智能、高效’已成為當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開展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是順應數字化改革、推動綠色礦山建設迭代升級、推進整體智治、實施礦產資源‘十四五’規劃和礦山企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邱建平分析說,礦山企業是數字化建設的責任主體。要想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如本質安全、降本增效、環保節能、輔助決策等關鍵問題,只有走數字賦能、人工智能的新路子,才是礦業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根本出路。“我們以‘互聯網+礦業’賦能綠色礦山作為突破口,以礦山數字化建設帶動礦山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綠色礦山迭代升級,打造浙江升級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的浙江模式,確保浙江省綠色礦山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他表示。
三管齊下穩步推進
綠色礦山作為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礦山的方方面面,需要久久為功、持續提升。而智能化綠色礦山作為綠色礦山的升級版,比綠色礦山的內涵更豐富、標準更苛刻、要求更嚴格。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深諳此理。他們首先從頂層設計層面把智能化綠色礦山作為綠色礦山的升級版來打造。
在理論層面上,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把智能化綠色礦山作為管理方式的一場革命來謀劃。
“智能化綠色礦山是對綠色礦山的一次數字化轉型升級,是對傳統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一場革命。”邱建平如數家珍地說,“智能化綠色礦山通過構建多跨協同模式,進行系統重塑,實現對綠色礦山平臺化、扁平化、系統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
而在從實踐層面上,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則把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放到礦山數字化建設的大體系中來推進。
據了解,浙江省的礦產資源領域數字化改革,作為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主要分三大塊:一是按照“161”總體架構,推進“綠礦智用”應用場景建設;二是按照“164”體系,推進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三是按照“142”體系,推進礦山基礎數字化建設。
2021年9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就根據全省自然資源數字化改革總體部署和“數字國土空間”平臺建設等相關要求,組織開展“綠礦智用”應用場景建設。場景緊扣“精準分析、整體優化、高效利用、依法保護、科學治理”的總體要求,堅持改革引領、數據賦能、整體協同、安全可控,聚焦礦業綠色轉型,以礦產地為基本單元,串聯礦產資源調查、規劃、勘查、開發、保護、修復等地礦行政管理全業務流程,匯集礦產資源大數據,打造縱向一體、橫向協同的應用場景。
在智能化綠色礦山的探索實踐方面,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以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礦山數字化標志性成果。他們明確要求,試點礦山需按照“164”體系要求開展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即建成1個三維地質孿生模型,越界開采預警、智能卡車調度、全方位視頻監控、粉塵實時監測、人員車輛實時定位和自動化智能配礦等6套系統,數據集成、決策服務、智能管控和場景應用等四大平臺。
“浙江省礦產資源領域數字化改革是一個完整的、嚴密的框架體系,‘綠礦智用’應用場景是成果的集成展示,智能化綠色礦山和基礎數字化礦山是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構建‘綠礦智用’應用場景的關鍵和基礎,是‘綠礦智用’最核心的構成部分和高級形態。”邱建平認為,“綠礦智用”場景管不管用、好不好用、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智能化綠色礦山和基礎數字化礦山建設水平的高低。“我們既要從整體上把握‘綠礦智用’、智能化綠色礦山和基礎數字化礦山三大板塊工作的基本屬性,又要精準把握各自的屬性和要求;同時,還要搞好頂層設計,既要雙向發力,又要縱向貫通、橫向聯動,找到一條最優化、最高效、最集約的建設路徑。”
小試牛刀成效顯著
目前,浙江省共部署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試點礦山46家,其中有9家試點礦山已通過驗收并享受到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后帶來的諸多紅利。
據了解,通過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資源利用更加高效。試點企業建成三維地質孿生模型,實現了資源儲量全過程精準化、可視化、動態化管理,并根據這一模型制定采掘計劃,通過管控平臺將指令下達至爆破、鏟裝、破碎等各環節,實現不同礦種、不同品位、不同質量礦石的分類開采、分級利用和自動配礦,再通過增設跨帶分析儀,實時掌控產品質量。建德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將優質灰巖用于鈣粉加工、低品位礦石和夾石用于石料加工、不同品位的水泥用灰巖自動搭配用于水泥加工;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將不同硬度的石英砂巖分別加工成不同品級的機制砂,根據市場需求量身制定開采計劃;浙江交投礦業有限公司大皇山礦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99.8%。
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還有利于提升礦山本質安全水平,讓生產方式更加安全。礦山通過模擬爆破系統和邊坡穩定性在線監測,提前預判爆破可能產生的安全隱患,并及時調整爆破方案;通過全方位視頻監控識別系統,可以自動判斷進出人員是否佩戴安全帽、穿著工作服等,并第一時間發出警示;通過定位跟蹤系統,隨時查看人員、車輛的實時位置,追蹤運動軌跡,為安全事故搶險救援提供有力支撐。
“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對礦山的違法預警也更加精準,便于管理部門的監管及礦山企業的防范。”邱建平介紹,根據批準的礦區范圍和開發利用方案,在三維地質孿生模型上建立可采資源儲量電子圍欄,通過爆破參數設置、車載定位系統等,對可能產生的水平越界、超深、超邊坡等情形實現提前預警,有效預防違法違規開采行為;通過安裝粉塵、生產廢水、噪聲等在線實時檢測設備,實現超標預警;通過全流程生產數據自動采集、匯總,可以有效避免偷稅漏稅、瞞報漏報等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確保礦山企業依法依規生產經營。
不僅如此,通過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礦山的管理決策更加智能,降本增效更加明顯。據了解,礦山通過四大平臺可實現對礦山開采、鏟裝、運輸、配礦、加工、銷售等全鏈條的智能管控和可視化展示,使礦山具有反應和行動能力,為管理決策提供最優方案。并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管理效率的同時,有效降低運營成本和生產能耗,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浙江交投礦業有限公司大皇山礦、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均實現全流程生產線運行與碼頭裝載的集中控制、一鍵啟停,綜合生產效能提升8%-10%;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減少從業人員25%,噸礦石銷售單價提升1.5元-2元,年利潤增加820余萬元,預計兩年可收回建設成本。
“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還使數據共享更加快捷。通過接入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綠礦智用’平臺,實現部分數據與行政管理需求對接,及時發現違規行為,提高行政監管效率。”邱建平最后表示,通過智能化綠色礦山的建設,真正給企業帶來了根本性、全方位、實實在在的正向效應。智能化綠色礦山建設也成為浙江省礦產資源領域數字化改革的標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