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于藍。”
作為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一級支流,嘉陵江是四川、重慶10余座城市的重要飲用水源涵養地,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12月23日,記者從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獲悉,1-11月,嘉陵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與這個“100%”相對應的,是嘉陵江上游各個城市,正拿出一份兼顧保護與發展的生態“答卷”。

治理后的南充黃金江岸濕地公園。受訪者供圖

南充嘉陵區河西鎮,原河西砂石堆碼場侵占了生態岸線。 受訪者供圖
12月18日至23日,由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川江千里行”主題采訪團沿著嘉陵江順流而下,探尋一份以綠色發展助推高質量發展的“生態賬”。
在嘉陵江干流流經的城市鄉村中,有百萬級人口的城市關閉了年產值超億元但不符合生態保護的采砂場后,引導產業規范化智能化轉型;也有在產業轉型鎮痛期后探索綠色發展的山區縣城,擁有了新的發展名片;還有位于流域交界處的地方小鎮,在跨流域治理中不斷拓深的治理新手段。
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看來,正是各地堅持用“有解思維”踐行“兩山”理論,算好嘉陵江的“生態賬”,才確保了“一江清水出四川”。
護岸線取締非法砂石堆碼場547處 以規范化砂石加工護生態
南充市嘉陵區河西鎮的嘉陵江沿岸,從揚塵漫天、侵占岸線的砂石堆碼場,到江水悠悠、綠草茵茵的嘉陵江畔,這樣的轉變在三個月內實現。
“我們用45天拆除這里34家砂石企業,又用了26天去復綠。”12月22日,面對“川江千里行”采訪團,南充市嘉陵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曹昶感觸頗深,“砂石國有化的重大改變,就在岸線治理中同步實現。”
原河西砂石堆碼場的岸線全長1500米,2021年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四川省開展第二輪督察,其間通報典型案例指出,南充市嘉陵區河西砂石堆碼場建設不符合規劃,取締工作嚴重滯后,侵占生態岸線。
“我們高度重視、鐵腕整治。”南充市生態環境局督察科科長侯志遠印象深刻,僅用1個多月時間,就拆除清理了河西砂石堆碼場內違規泊位30個、砂石加工廠34家、砂石開采加工設施設備50余套。
就在河西砂石堆碼場內場地平整、岸線修復的同時,相隔約5分鐘車程,嘉陵羊口砂石加工廠正在加緊建設。這里沿嘉陵江右岸布置,距離上游青居樞紐約13公里,距離下游東西關樞紐約37.2公里,不僅建設了羊口砂石碼頭,還設計了8個200噸級散貨泊位。
“這是標準化、環保型、全智能砂石加工基地。”指著廠區內一分鐘內實現砂石裝車出廠的智能裝備,曹昶表示,基地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設計年生產砂石成品料768萬噸,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4.5億元,稅收收入0.93億元,解決就業136人。
事實上,對于實現砂石資源規模經營、集約發展、持續利用,南充“一直在行動”。
侯志遠介紹,針對砂石無序開采的“痼疾”,南充按照統一規劃、經營、管理、開采、銷售的“五統一”原則,取締非法砂石堆碼場547處,削減各類涉砂船舶433艘,取締非法砂石碼頭48座,取締船舶灘涂拆解點5處,查處非法采砂行為219起,處罰金額644.58萬元。
另一方面,南充全市累計投入約10億元,新建規范化砂石加工廠17處,改造提升合規碼頭12座,“砂石生產經營更加規范,流域內粗放開采破壞生態現象得到根本扭轉。”
促水潤實施河道生態修復工程 沿江布局生態濕地公園
事實上,沿著嘉陵江四川境內的流域,一路順江而下,各地在治理落后產能的同時,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了綠水青山令生活更美好的實踐中。
在嘉陵江上游的廣元蒼溪縣,距離縣城約4公里的梨仙湖濕地公園正成為這里的新名片。廣元市蒼溪生態環境局局長熊海斌告訴記者,這里利用成片灘涂和水系,大力實施嘉陵江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打造了以淺水、沼澤為主的濕地公園,濕地率高達67.73%,“該項目新增綠地126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增加約8平方米,是全縣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典范。”
在廣元下游的南充境內,黃金江岸濕地公園里,碧水長流、魚翔淺底的生態美景有了實感。
“現在完全不一樣。”正和朋友在江邊取景拍照的市民告訴記者,黃金江岸以前還是一片雜草地,荒蕪叢生,垃圾遍地,“作為土生土長的南充人,現在看著家門口的美景,我們由衷開心。”
南充嘉蘇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黃金江岸項目負責人蔡杰表示,整個黃金江岸長5.5公里,包含了絲綢文化主題公園、濱江濕地公園等六大子工程,“目前整個黃金江岸一年的管護費,已經能夠被相關的商業收益覆蓋。”
如今,南充已經打造“印象嘉陵江”、黃金江岸等沿江城市生態濕地公園13個,綿延江岸60余公里。“失蹤”多年的黑鸛等珍稀野生動物重回大眾視野,被視作流域生態環境“晴雨表”的西伯利亞紅嘴海鷗,選擇落戶嘉陵江過冬。
有持續推進嘉陵江生態廊道建設,也有讓綠水青山既長“葉子”,也長“票子”的探索。
例如,作為四川省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區,廣元壯大“林經濟”,激活“水經濟”,以50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項目為載體,扎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已經形成月壩村從空心村到康養旅游特色小鎮、白龍湖生態滋養大產業等典型示范案例。
在南充,通過持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正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眼下,單位GDP能耗兩年累計下降15.3%、提前3年完成“十四五”省下激勵目標,清潔能源消費占比69%、位居全省前列。
強保護全流域聯防聯治 推進嘉陵江跨界流域污染治理
空氣無邊界,共飲一江水。眼下,整個嘉陵江流域各個城市、省市之間,正共同拉起守護一江清水的“防護網”。
地處嘉陵江上游的廣元市與甘肅和陜西兩省毗鄰,是嘉陵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地。廣元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趙廷延告訴記者,目前,廣元已經與陜西漢中、甘肅隴南以及省內南充、巴中等毗鄰地區構建形成了環境保護區域多級聯動協調機制,實現環境信息共享,每年開展聯合巡河護河。
“我們制定‘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常態開展應急演練,共同妥善應對處置多起上游輸入型污染事件,流域輸入型風險總體可控。”趙廷延補充道。
在嘉陵江中游,南充市聯合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規劃院和廣元市、廣安市,共同籌建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并與廣元市、廣安市簽訂《嘉陵江流域突發環境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與達州市簽訂《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合作協議》。
這樣的聯防聯控也同樣被規劃到城市發展中。
南充市生態環境局二級調研員曾小兵介紹,圍繞南充-達州組團培育川東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發展目標,兩地共同推進嘉陵江跨界流域污染治理。僅今年,南充市生態環境局會同達州市生態環境局,先后5次對國考流江河白兔鄉斷面上下游開展聯合檢查和水質監測,發現并督促整改問題5個。
在廣安,當地深化與南充市、達州市以及重慶市渝北區、合川區等地聯合治理,簽訂《南溪河聯合治理行動合作協議》《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等20余個,并與重慶市合川區建立南溪河流域川渝聯合執法、水質監測機制,累計開展聯合執法4次,查處違法違規行為3起、罰款2.8萬元。
“有跨省跨市的合作,也有跨村的共同努力。”廣安市武勝生態環境局局長廖晉說,當地同樣積極推進相鄰鎮村協調聯動,其中廣安的萬隆、清平與重慶市合川區的二郎、燕窩、古樓、龍鳳等毗鄰鄉鎮簽訂聯合共治協議,“我們一起整治河道19公里,清淤1.1萬立方米,清理垃圾45噸,協同共治效果明顯。”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四川與毗鄰7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面簽訂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協議,“跨界河流治理成效明顯,主要河流出川斷面基本達到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