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廳印發《江蘇省綠色礦山建設典型案例》,南京中聯水泥有限公司石灰石礦等14家綠色礦山建設成效突出的礦山入選。

南京中聯水泥有限公司石灰石礦
一、基本情況:
南京中聯水泥有限公司石灰石礦位于南京市江寧區,礦山實行自上而下水平分層開采,已形成六個開采臺階,設計開采規模300萬噸/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南京中聯牢固樹立“綠水 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綠色礦山建設責任。公司自 2018 年起以建成“三園六化”的綠色礦山為目標,累計投入6000余萬元用于綠色礦山建設。礦山于 2019 年成為江蘇省省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2021年1月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2022年5月被江蘇省地質學會授予為“科普教育基地”。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科學規劃,打造公園式礦山。按照“邊開采、邊治理、 邊復綠”、“宜綠則綠、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原則進行開采 和生態修復,種植樹木2萬余棵,喬灌木4萬余棵,終了邊坡綠化面積達20萬平方米,綠化率達100%。按照每畝林地年碳匯量 0.5 噸測算,礦山綠化面積年可中和二氧化碳150噸。按照3A級景區建設標準,以歷史遺址虎崖閣、虎崖廊重建為核心建設山頂公園,開發旅游資源。種植觀賞花木、果樹,搭配草花點綴,品類超過30種。修建1300米觀光彩虹路至山頂公園, 移步觀景臺遠望,整個綠色礦區的全貌一覽無余。昔日山體裸露、邊坡陡峭、塵土飛揚的礦區場景已被成片的花草灌木替代, 呈現出“礦在園中、路在林中、人在綠中”的新景象。

礦區環境與山頂礦山公園
二是節能減排,全過程應用減排與清潔能源技術。采用干式收塵工藝、數碼電子雷管光面爆破技術、噴淋、噴霧管道布設、道路硬化等抑塵降塵措施實現生產全過程減污環保;運用在線監測設備和遠程噴淋自動控制技術達到了礦區揚塵治理 “全天候、全覆蓋”的效果,減少了資源開采過程對環境的污染;完善礦區永久蓄水、截排水系統,配套4個儲水罐、1個地下蓄水池,儲水量達1300 噸;修筑6000米截排水溝,通過水溝及水管,引水入罐,蓄水待用,為綠化養護、噴淋降塵提供水源,降低用水成本;運礦道路、觀光道路使用太陽能光伏供電照明系統,累計安裝太陽能路燈 56 盞。12個高壓遠程噴淋系統和9個道路噴淋系統全部采用太陽能供電進行控制,真正實現節能環保。
三是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綜合利用。開采產生的土石全部實現綜合利用,礦山實際回采率達到 100%、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已安全處置危廢、污染土、一般工業廢棄物近300萬噸,累計義務免費處置涉疫危廢458 噸,有效幫助政府緩解了防疫的壓力,扛起了央企的社會責任。建設環保宣教中心搭建“中小學環保教育基地”,宣傳環保理念,履行環保責任。

環保宣教中心
四是建設智慧礦山,推動高質量發展。融合物聯網、數字化、5G 通訊等新技術,建設智慧礦山。搭建“一個中心、三個 平臺、兩個系統”的集中管控中心。通過礦山數據中心、數字采礦系統平臺、生產管理與分析平臺、三維可視化管控系統平臺、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和礦山安全管家系統,服務于礦山安全、 環保和生產管理,為礦山安裝了“智慧大腦”。

智能礦山中控室

無人機自動巡檢、跨帶分析儀
三、取得成效:
一是綠色礦山建設帶動了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又反向推動 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采選工藝水平顯著提高,促進了資源高 效利用。清潔能源技術的運用,實現礦區節能減排。
二是綠色礦山建設實現生態環境同步治理與修復。礦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變荒山野嶺為景觀公園,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三是綠色礦山建設提升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采用信息網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建設數字化智能礦山,實現礦山信息 化管理,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效率,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 成本,樹立了現代化智能化礦山的良好形象。
四是綠色礦山建設改善了企業社會形象。以綠色辦礦為立 足之本,全面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實現資源開發惠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