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帶來了一份《關于提升我國鐵礦石保障能力及定價影響力的提案》。
劉中民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目前,我國在鐵礦石上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供給受制于人、缺乏定價影響力,因此亟需從供需、定價方式等方面破局,多措并舉系統性提升我國鐵礦石保障能力及定價影響力。
基于此,劉中民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是加大對國產礦扶持,積極開發權益礦,支持廢鋼產業發展。國產礦方面,建議從國家層面統籌做好礦產資源總體布局,加快推進“基石計劃”,給予鞍鋼礦業等龍頭企業開采“綠色通道”審批機制,促進重要礦產資源增儲上產;強化礦產資源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礦產資源供應鏈的韌性。權益礦方面,建議加強海外礦產資源投資引導和協調,給予境外權益礦投資政策傾斜,推進海外權益礦產資源開發和進口來源多元化。推進廢鋼資源回收,加快廢鋼資源循環利用,穩步推出再生鋼鐵原料期貨,通過期貨標準化、規范化發展,促進現貨流通體系的完善,多維度提升國內鐵元素自給率。
二是加快推進儲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我國港口庫存“穩定器”的作用,平抑價格波動、服務保供穩價。建議比照糧食收儲及石油儲備,加快建立鐵礦石國家儲備體系,通過期現貨兩個市場靈活運作進行逆周期調節,保障鐵礦石供應安全、有效調控鐵礦石價格。同時,鼓勵民間儲備,通過市場化機制調節供需平衡。
三是建立國家級鐵礦石交易中心,編制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并推廣應用,爭奪國際貿易定價主導權。我國有全球最大的港口現貨市場,為解決普氏指數存在的問題,建議依托我國的港口現貨市場建立國家級鐵礦石交易中心,最大限度獲取全面、真實的價格信息,并據此編制我國自主的鐵礦石價格指數,向國際市場傳遞可真實反映我國供需的價格信號,并逐步推廣該指數在現貨市場的交易及成為長協合同中的定價依據。
四是培育國家一流廠商,助力提升我國在全球的資源掌控能力。積極推進在中礦集團、寶武集團等國內龍頭企業及大型貿易商建立期現結合的運作模式,科學運用現代風險管理手段,助力龍頭企業更好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保障行業穩健發展。
五是引導大型貿易商、鋼廠等采用境內鐵礦石期貨價格開展基差貿易,期現聯動維護國家利益。根據國際市場的經驗,原油、有色、主要農產品國際貿易廣泛應用期貨定價,作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鐵礦石衍生品,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價格以人民幣港口現貨為錨,真實反映國內的供求關系。建議借鑒其他大宗商品的經驗,引導產業應用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價格對現貨貿易定價,逐步形成以鐵礦石期貨價格加減升貼水報價的定價體系,促進期現貨市場深度融合的同時不斷提升我國市場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