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行業如何在達到環保要求的前提下,既滿足安全生產又獲得經濟效益?25日,記者走進重慶市涪陵區,探訪該區如何通過“全生命周期安全綠色智慧礦山”的新思路,為非煤礦山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探索新的路徑。

圖為花園式露天礦山廠區。 重慶市涪陵區應急管理局供圖
重慶市涪陵區地處長江和烏江交匯處,礦產資源豐富。20世紀90年代,在319國道烏江沿線和蒿枝壩片區,一座座礦山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生,大大小小上百家采石場星羅棋布。
在利益驅使下,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愈演愈烈。直到2013年,涪陵區委、區政府下決心對全區礦山進行整治,關閉烏江沿線30座礦山,“小散亂差”局面得到初步改觀。
2016年,涪陵區將烏江沿線、蒿枝壩片區、白濤武陵山片區所有礦山全部關閉,礦山個數從最高峰數百個縮減到17個,徹底淘汰了小礦山。
隨著國家對礦山安全生產、生態保護、綠色礦山的要求越來越高,靠規模效應無限擴張產能的涪陵礦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失去優勢,生存壓力增大。
涪陵礦山行業如何發展?涪陵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找到了答案,率先提出“全生命周期安全綠色智慧礦山”的新思路。
曾在烏江岸邊開小礦,后被強制關閉的重慶恒昇大業公司,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傳統開礦是把安全、環保與生產對立起來,我們把安全與環保生產貫穿于礦山資源開發的全過程。”重慶恒昇大業公司董事長呂劍說,2016年,大業礦山關閉后,公司探索出一套安全保障與綠色生態、科技賦能融合發展的“大安全發展模式”,把資源利用、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全鏈條打通,變單一效益為多重效益、變粗放開發為新質生產力。
重慶市涪陵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劉忠介紹,“全生命周期安全綠色智慧礦山”發展模式堅持安全為本,拋棄傳統開礦短期行為,整體規劃、系統推進,引進先進技術節能降碳,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實施“荒山變良田”“礦區變景區”生態修復。此外,該模式堅持科技為先,搭建起“天地空”大安全、三維數字化開采等管理系統,實現智慧化轉型升級,并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建筑產業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鏈,推動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旅游業多產聯動、跨界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朝著“全生命周期安全綠色智慧礦山”的目標,涪陵區對全區礦山進行精準規劃,并出臺《關于推進“全生命周期安全綠色智慧礦山”的決定》,為全區礦山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該區堅持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四化”發展之路,目前,全區大中型礦山占比達100%、機械化開采率達100%、二級標準化占比達90%、礦山信息化占比達95%,所有持證在產礦山均已達到綠色礦山標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