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實在太美了,到這里旅游,我和姐妹們都感到非常放松和快樂。”游客樓云秋近日對記者說。
被樓云秋稱贊的這個景區,是國家4A級景區——廣西河池市南丹縣車河鎮丹穴山籠箱蓋楓杏旅游景區。這個猶如世外桃源般富有詩意的景區,在數年前,還是一片寸草不生、滿目瘡痍、遍地礦坑碎石的廢棄礦山。
樓云秋當天和她的姐妹們一起,從河池市金城江城區,組隊前往籠箱蓋楓杏旅游景區旅游,“以前知道它是一個廢棄礦山,沒想到修復后變得這么漂亮,我們真不虛此行。”樓云秋說。

圖為游客在廣西河池南丹縣籠箱蓋楓杏旅游景區打卡拍照。林浩攝
河池市南丹縣被譽為“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以錫、鉛、鋅、銀、錳等有色金屬為主,經探明總儲量達886萬噸,其中錫儲量144萬噸,居全國之首?;\箱蓋即是南丹縣的主要礦山之一。
籠箱蓋三面環山,地勢開闊,一個圓形的小山包凸出地面近十米,像個巨大的圓形蓋子,這就是“籠箱蓋”地名的由來?;\箱蓋的礦冶文化可追溯上千年。據說宋代時期的古人沿山坡巖層傾斜方向采礦,如今這里仍分布著200多個古礦窿口,有些井內不僅留有鑿礦痕跡,還發現了瓷片、鐵燈架、爐灶等物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后,在39萬平方米的籠箱蓋礦區,全國各地的“淘金者”蜂擁而至,高峰期達3萬多人同時開采。瘋狂無序的開采,導致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籠箱蓋滿目瘡痍。

圖為20世紀90年代丹穴山上發黃的水體。南丹縣委宣傳部供圖
“當年,籠箱蓋礦區看不到翠綠的山頭,到處是發黃的水體和刺鼻的硫磺味,因為水土流失嚴重,廢棄的礦山窿道險象環生。”廣西正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正強從小在礦區附近長大,對當年景象記憶猶新。
“我原來也在南丹當地的一家國有礦冶企業上班,后來移居加拿大。”楊正強說,在加拿大定居期間,偶然到訪維多利亞市的布查德花園,當得知這個享譽全球的低洼花園,竟由荒廢的石礦場改造而來,他感到十分震驚。
“布查德花園景區建設的成功案例給了我很大啟發,同樣是廢棄的礦區,布查德先生通過精心設計,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花園,作為在礦區長大的孩子,我是不是可以將籠箱蓋礦區變成景區?”帶著這樣的想法,楊正強回到故鄉,開始著手破解千年礦區修復難題。
然而,當楊正強站立在滿目蒼夷的礦區面前時,他犯難了。由于污染嚴重,籠箱蓋礦區內的土壤無法生長植物,要修復,得全部從外地搬回土壤鋪在受污染的礦山上。在金融機構看來,39萬平方米的籠箱蓋礦區,受污染的土地沒有任何價值,一開始,并不愿意給修復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面對困境,楊正強依然堅持心中夢想。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他在部隊中學到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讓他面對困難時多了份韌性。在父親的幫助下,他四處籌集資金,從外地購買土壤,重新鋪到籠箱蓋礦區山體,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廣西師范大學等單位合作,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引進專家人才參與礦山修復工作。

圖為改造后的籠箱蓋楓杏旅游景區景色宜人。林浩攝
楊正強在籠箱蓋礦區推廣林下花卉育苗種植技術,引進18個稀有楓樹品種11000多株,并種植牡丹、中華木繡球等30多種名貴花卉,有效增加地表硬化和綠地面積,減少殘礦和矸石裸露,從根源上減少重金屬和空氣污染,推動“礦山變青山、廠區變景區”。
“我們在690多畝的核心礦區鋪上平均一米厚的土壤,把不利于保土、保水、保肥的山坡,改造成梯田,種植多種園林植物,景區(礦區)生態修復項目獲評‘廣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楊正強說。
如今的籠箱蓋楓杏旅游景區內銀杏夾道,黃綠交錯,山、水、林、湖等生態系統融合為一體,森林觀光步道、森林民宿、森林花卉、森林系主題餐廳、森林汽車營地吸引眾多游客慕名前來體驗。景區還開發了銀杏、楓葉、柿子等系列文創產品,挖掘當地壯族文化、礦冶文化、花卉文化特色,拓展科普和研學功能,成為廣西旅游與環境治理融合的成功樣板。每年吸引近40萬游客到此觀光旅游。飽含滄桑的籠箱蓋礦山,得以涅槃重生。
籠箱蓋楓杏旅游景區是廣西河池市努力破解礦山修復難題的縮影。近年來,河池市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采取“一礦一策”治理模式,深入開展廢棄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增綠于山、還綠于民,助力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針對系統核查梳理出來的1250公頃廢棄礦山,河池市按照“宜綠則綠、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原則,逐個列出清單、制定治理措施、爭取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實施礦山廢棄地復墾、生態修復、整治利用,推動礦山生態系統修復,累計投入資金4883.89萬元,完成204.69公頃治理任務,經過治理,昔日坑洼廢棄礦山重新披上綠裝,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