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天氣酷熱難耐,傍晚時分,記者看到大通濕地公園依然人群涌動,市民等著太陽下山后來到這里打籃球、騎車、下棋、跑步……享受著綠色優美環境帶來的休閑和放松。大通濕地公園作為市區東部的九大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修復治理范圍共9.3平方公里,昔日滿目瘡痍的采煤沉陷區建成了市民休閑健身娛樂的濕地公園、網紅打卡地,該項目也成功入選安徽省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中國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40周年紀念優秀典型案例,被市民親切譽為“舜耕山下九寨溝”。
近年來,我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地企協同,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壓實責任、整體推進,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工則工”的“四宜”原則,實施“生態修復+文旅產業”“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水面征收+新型種植”“采煤預沉陷監測+耕地耕作層表土剝離”的“4+”模式,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修復工程,取得良好效果。采煤沉陷區生態綜合治理“淮南模式”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打造“生態修復+文旅產業”治理模式
我市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高標準實施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項目。針對九大礦區(九龍崗—大通)采煤沉陷區、春申湖采煤沉陷區等城區基本穩沉區,重點在修復區域生態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上下功夫。近日,總投資16.6億元的西部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一期項目(春申湖公園)正式開園。春申湖公園占地約10745畝,原為淮南礦業集團采煤塌陷地,市政府遵循因地制宜、最小干預的理念,通過生態系統提升、城市風貌轉變、交通網絡完善、生態導向開發和文旅產業導入五大舉措,建成融生態休閑、親子娛樂、游學研學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城市公園,實現“往夕塌陷區—今日春申湖”的華麗轉變。
實施“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立體利用
搶抓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機遇,立足采煤沉陷水面資源優勢,在鳳臺縣、潘集區等未穩沉沉陷區積極探索“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模式,同步推進水產養殖等產業發展和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建設,著力打造采煤沉陷區綠色能源及生態農業基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利用穩沉區水面2.3萬畝,先后建成鳳臺顧橋陽光電源、潘集三峽新能源等一批水面漂浮光伏項目,總裝機規模71萬千瓦,年發電量超5億度。同步在漂浮式光伏矩陣水下放養鰱鳙、草魚等魚種,利用塌陷區水面“牧”漁,將“包袱”變財富,把“廢物”變資源,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平衡。
探索“水面征收+新型種植”轉型路徑
我市組織淮河能源、中煤新集和皖北煤電等采煤企業與鳳臺縣、潘集區、毛集實驗區對接,召開采煤沉陷區土地征收工作推進會,制定三年征收計劃,穩妥有序推進采煤沉陷區水面征收工作。淮河能源會同安徽理工大學聯合研發淡水水面水稻種植技術,利用擬征收的50畝沉陷區水面開展試驗種植。
推行“采煤預沉陷監測+耕地耕作層表土剝離”常態治理
針對采煤沉陷量大面廣、穩沉時間長等特點,在采礦區范圍設立若干個監測點,通過科技手段提前預判土地沉陷范圍和深度,探索將采煤預沉陷區耕作層剝離與補充耕地項目掛鉤,產生新增耕地面積69.86畝,實現“即剝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