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疆共41家礦山入選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截至目前,新疆共建成綠色礦山152家,其中國家級61家、自治區級91家。通過綠色礦山建設,礦區環境、生產效率、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升,礦山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經濟效益同步提升。未來,新疆仍需持續完善綠色礦山管理機制,強化中小型綠色礦山建設。
■綠色礦山建設挑戰多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李晶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疆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富集。同時,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和風力侵蝕嚴重,并位于多個地質構造帶交匯處,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
李晶進一步指出,我國煤炭開發西移,為新疆綠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制定、實施和建設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新疆干旱缺水、生態脆弱,生態破壞恢復難度大,礦山企業應實施保水減沉等源頭減損開采技術,同時加大研發和應用適配性集水節水生態修復技術;另一方面,復雜地質條件增加了開采難度和成本,還可能造成地表塌陷、挖損和水土污染等破壞,綠色礦山建設需保護恢復地質環境的穩定性和生態功能,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生態風險管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疆綠色礦山建設管理體系日趨完善,基本形成點面結合的綠色礦山建設格局。目前,新疆已樹立起一批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型綠色礦山典范,礦山企業建設綠色礦山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國有大中型礦山企業充分發揮了引領帶頭作用。
■有力推進礦山綠色發展
上半年入選名錄的綠色礦山以油氣和煤礦為主,12家煤礦主要分布在哈密市,以大中型為主。今年一季度,哈密市督促指導礦山完成損毀土地面積治理109.31公頃,投入治理恢復金額4019.13萬元,礦山生態環境有效得到改善,礦山開發利用更加規范,礦山企業環境保護和綠色礦山建設意識進一步增強。
其中,砂墩子煤礦按照生態、自然、美觀相結合的布局,強化綠植養護,改善空氣質量;別斯庫都克露天煤礦引入18臺136噸位新能源增程式混動剛性無人寬體自卸車,首次實現了在新疆地區極寒天氣下新能源寬體車無人化。
新疆昌吉州木壘縣嚴格落實采礦權有償出讓制度,分類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嚴格要求2家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運營。督促礦山企業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要求,對礦區“邊開采、邊治理”。今年以來,組織人員多次對轄區內礦山企業開展檢查,持續開展歷史遺留采坑恢復治理工程,完成23處遺留采坑治理,累計治理面積2527.84畝。
位于木壘縣的凱源露天煤礦今年上半年入選新疆綠色礦山名錄,該礦建立健全了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等規章制度和保障措施,還制訂了綠色礦山建設方案。
■監管機制需持續增強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透露,當地通過綠色礦山建設,礦區環境得到很大提升,對周邊地區的環境影響和破壞有效降低,部分礦山形成生態景觀,生態效益凸顯;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不斷更新,生產效率、資源綜合利用率及節能降耗水平不斷提升,礦山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經濟效益提升。
但李晶也指出,當前新疆綠色礦山建設管理仍有待加強,“綠則存、不綠則退”的倒逼機制尚未完全形成。今年4月,自然資源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新疆需建立與之相銜接的地方法規、標準、規范等,并建立健全激勵獎懲機制和全面、全程和全方位監管氛圍,明確新建、改擴建和目前生產礦山的綠色礦山建設“時間表”。
“此外,新疆中小型礦山企業參與綠色礦山建設積極性較低,存在‘推推動動,不推不動’現象。特別是老礦山,設備陳舊、資金短缺,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難度大。”李晶建議,應建立差別化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完善資金渠道,提振老、小礦山參與綠色礦山建設積極性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據了解,未來新疆將進一步完善綠色礦山管理機制,修訂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完善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遴選程序;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管理,建立綠色礦山建設跟蹤臺賬,扎實開展綠色礦山實地抽查,探索使用新技術、多手段實施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