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位于平頂山石龍區龍河街道撈飯店村附近的河南威納利實業有限公司石龍區石料廠采區滿山蒼翠,廢棄礦坑里,大葉女貞、側柏搖曳生姿、綠意盎然,不時有喜鵲、斑鳩和長尾雉飛過。該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余朝暉帶領數名綠化工人察看樹木生長情況,一輛水罐車停靠在礦山旁,準備對栽種的綠植進行澆水管護作業。
余朝暉今年50歲,1997年從西安科技大學畢業后來到石龍區工作,并在石龍區國土資源局成立后從事生態修復相關工作。據他介紹,該石料廠已關停多年,是開采石灰巖遺留的廢棄礦山,巖底裸露且凹凸不平,存在邊坡風化、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隱患。為進一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保持良好生態環境,2018年底,石龍區啟動河南威納利實業有限公司石龍區石料廠生態修復工程。
“我們通過危巖清除、邊坡放緩、回填種植土、種植樹木、播撒混合草籽等措施進行全方位生態修復,并逐步恢復和重建生態環境系統,達到與周邊環境協調共生,整治效果已初步顯現。”余朝暉說。
石龍區因礦而立、依礦而興,過去長期倚重礦產企業發展,開發礦山數十載,遺留下大量工礦廢棄地。據統計,在全區6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塌陷區面積達3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59%。此外,礦產企業全部關停后,大量礦山廢棄地上煤矸石裸露,風一吹,粉煤灰四起,“頭頂灰鍋蓋(空氣差)、身纏黑腰帶(水臟)”成了當時石龍區環境的形象寫照。
近年來,石龍區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政策機制和社會輔助等措施,協同探索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編制完成了生態區建設規劃和工礦廢棄地綜合治理方案,重點完成礦區生態恢復、森林撫育、補植補造等工程,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開展礦區生態恢復治理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工作,有效減少了地質災害威脅,改善了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
“以前挖山采礦,富了口袋卻毀了青山,廢棄的礦山如傷疤般存在。為此,我們采取生態重建和輔助再生的修復方式,為礦山創面‘療傷’,使廢棄礦山不但恢復‘顏值’,而且創造出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余朝暉說。
看到龍興街道許坊村、趙嶺村近百畝(1畝≈666.67平方米)工礦廢棄地上種滿梨樹、女貞、側柏等苗木,余朝暉很是欣慰:“煤礦關停之前,僅許坊一個村就有100多座煤礦,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粉煤灰,一到下雨天周邊道路泥濘,遍地都是黑泥黑水。如今,藍天白云、山清水秀。”
為防止在治理過程中對自然環境造成二次破壞,石龍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開發治理等項目的監督檢查力度,對不符合環保、安全等要求的情況,約談相關負責人,責令其撤離設備、停工整改,并設立舉報電話,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督促企業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近年來,石龍區累計實施搬遷村拆舊復墾和采煤塌陷區土地整理2900多畝,修復治理礦山3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