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獲悉,“四川康定-云南個舊稀有稀土礦產地質調查”項目首鉆告捷。項目圍繞高海拔、深切割、厚土覆蓋新區隱伏稀土礦找礦難點,通過稀土資源綠色調查評價創新引領和“全位成礦+缺位找礦”的實踐應用,在攀西環單溝空白區探獲厚大富稀土、鉬隱伏礦體,實現新區找礦突破。

環單溝找礦靶區ZK4501鉆遇厚大隱伏稀土礦體
據悉,“四川康定-云南個舊稀有稀土礦產地質調查”,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王登紅研究員牽頭組織實施的“戰略新興產業礦產地質調查”工程下設項目。
2024年,項目在成礦體系理論指導下,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角度,選擇難度較大的礦種和空白新區開展“攻深找盲”找礦試點示范,重點圍繞環單溝稀土成礦有利區內新發現的礦化線索開展鉆探驗證。2個機械巖心鉆孔總進尺310.5米,孔孔見礦,其中ZK4501揭露9層厚大霓輝石重晶石螢石稀土礦脈,礦體總稀土氧化物(TREO)平均含量達2%;2層鉬礦化體平均品位0.036%。環單溝連續厚大富稀土、鉬隱伏礦體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哈哈斷裂北段稀土、鉬礦的資源潛力與找礦前景,是科技創新指導找礦突破的又一典型實踐。
項目組通過優化并拓展“稀有、稀土”礦產成礦理論,創新“三稀”資源綠色調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成功獲批國家發明專利4項,基于長期扎實的“SMIAMA”調查評價體系和用于稀土礦厚土覆蓋區的含稀土礦物顆粒取樣等新技術方法,有效支撐了高海拔、深切割、厚土覆蓋新區隱伏稀土資源綠色勘查和合理開發,為加快推進稀土全行業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奠定了良好基礎。
下一步,資源所將持續強化支撐綠色轉型的科技創新,深入總結稀土成礦規律,深度融合理論研究、方法創新與找礦實踐,優化工作部署,多方聚力,攜手發展,共同助力,持續推進攀西國家級大型稀土資源基地建設,保障我國稀土供應鏈安全,為服務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