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海南省儋州市八一總場東山灰窯嶺石場舊址一片生機盎然。曾經裸露的礦坑被郁郁蔥蔥的綠色植被覆蓋,新栽種的600余株山竹連株成片、隨風搖曳。這片“傷疤”的愈合,背后是儋州市檢察院以檢察公益訴訟推動生態修復的攻堅。
時間回溯至2008年,東山灰窯嶺石場因采礦許可證到期閉坑,但原采礦權人倪某未履行礦山修復義務,涉及需修復面積約26畝。此后16年間,儋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雖負有監管職責,卻遲遲未推動礦山復墾復綠。廢棄礦坑原本的地形地貌遭受嚴重破壞,不僅影響當地生態,更存在地質災害隱患。
2024年2月,儋州市檢察院依托與該市審計部門建立的協作配合機制發現該問題線索,立即開展立案調查。通過調取測繪報告、修復方案和詢問相關責任人,辦案檢察官發現,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長期未依法履職,導致生態修復停滯。該院依法向該局發出檢察建議,但整改始終“雷聲大雨點小”。
面對行政機關的拖延,儋州市檢察院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制發提示函、跟進監督函持續加壓;另一方面,依托“監督一張網”平臺將該線索移送該市紀檢監察機關,形成監督合力。2024年12月,在檢察機關的督促下,儋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啟動代履行程序,組織專業團隊在廢棄礦坑種植山竹,完成土地復綠。
今年1月,儋州市檢察院邀請“益心為公”志愿者赴現場評估。站在山竹林中,志愿者們一再感慨:“去年這里還是碎石遍地的礦坑,現在已綠樹成蔭,修復效果遠超預期!”經專業測算,這片山竹未來還可為村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實現生態與民生雙贏。
“檢察建議不是‘一發了之’,跟蹤問效才是關鍵。”儋州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院將針對檢察建議解決不了或行政機關敷衍整改、拖延整改等情形,全面掌握實際整改情況,對符合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起訴條件的,堅決以“訴”的剛性維護法律權威,以“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守護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