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積極探索建筑垃圾治理途徑,創新方式方法,如以數字化技術助力建筑垃圾水路運輸,有效提升建筑垃圾外運效率。據統計,2024年廣州通過船舶跨區域運輸建筑垃圾總量突破1360萬立方米,電子聯單使用率、處置場合規率均在95%以上,相關經驗獲住房城鄉建設部肯定。“水運+數治”的創新模式,正讓建筑垃圾從“城市包袱”變身“流動資源”。
看效益:成本降一半 碳減排七成
3月24日,記者來到廣州海珠區江南煤氣站碼頭,在現場,通過廣東省建筑垃圾跨區域平衡處置平臺完成報備的8艘船舶整裝待發,數百輛渣土運輸車將10個項目工地的建筑垃圾源源不斷運往江南碼頭。完成裝載后,8艘船舶將通過灣區水網,將建筑垃圾轉運至佛山、肇慶等地的卸點碼頭。
“我們一天的外運船舶大致有6至10艘,平均每天外運建筑垃圾總量1.3萬噸左右。一艘船運量抵100輛渣土車,成本省50%,還避免了揚塵擾民。”該碼頭船舶出運報備工作人員黃錦耀介紹。
廣州市建筑垃圾監管平臺數據顯示,廣州目前處于運營狀態的碼頭裝卸點共有9個,入網外運船舶255艘,日均跨區域平衡處置建筑垃圾約11.37萬立方米。該模式使廣州建筑垃圾運輸碳排放同比減少71.6%。

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在天河區車陂碼頭臨時裝卸點開展作業。
查全程:閉環監管堵住偷倒漏洞
“以往跨市運輸需多次線下審批,如今掃碼登錄廣東省建筑垃圾跨區域平衡運輸處置平臺,外運建筑垃圾的每艘船舶從系統報備、進港口、裝貨、離港口、中途運輸、到碼頭卸點卸貨、形成電子聯單等全過程,均可‘一碼辦理’,做到了建筑垃圾種類、數量、去向全透明,違規傾倒無處遁形。”廣州城管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記者登錄系統看到,平臺擁有建筑垃圾處置備案、運輸車輛船舶審批、運輸電子聯單、問題告警、工單交辦、問題辦理反饋等多項功能,通過構建“一圖一庫一聯單”數字化監管體系(“一圖”:通過平臺掌握全市建筑垃圾處置總體概況;“一庫”:收集工地、運輸船舶、處置場所審批信息及物聯感應數據,建立基礎數據庫;“一聯單”:實行電子聯單管理制度,實時上傳聯單信息)。實現建筑垃圾“兩點一線”全程可溯、問題閉環監管。
據介紹,為加強外運船舶管理,廣州城管牽頭每月組織召開全市水運聯席會議,規范辦事工作流程,強化對外運船舶的日常監管。廣州市余泥渣土管理處對外運船舶實施24小時值班執勤制度,通過開發車輛船舶AI自動巡檢系統,查登記報備、查碼頭卸點、查過程運輸、查聯單管理,堅決糾治外運船舶管理混亂、底數不清、非法營運等工作亂象。經過近半年時間的集中整治,2025年前兩個月,廣州市查處建筑垃圾跨區域違規案件同比下降62%。

建筑垃圾運輸船舶正在車陂碼頭臨時裝卸點裝載工程渣土。
重協同:垃圾“遷徙”激活循環
依托珠江水網,廣州主動對接周邊肇慶、佛山、珠海、深圳、清遠、中山、江門七個地市,健全大灣區建筑垃圾水路運輸跨區域平衡處置協作長效工作機制。一方面組織開展跨市建筑垃圾處置聯合執法行動,聚力破除異地執法調查難、取證難、執行難等瓶頸問題。2024年以來先后開展跨市聯合執法41次,聯合約談運輸企業2次,整治違規工地7個,取締關停違規裝卸點6個。另一方面,廣州已與灣區深圳、佛山、肇慶、東莞、中山等5個城市共建建筑垃圾循環利用企業資源共享庫。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骨料由循環利用企業加工成透水磚、路基材料,反哺南沙綜合體、廣佛肇高速等基建項目。
廣州城管相關負責人表示,計劃2025年將水運網絡拓展至粵西,目前正在進行船舶臨時裝卸點的選址勘驗工作。隨著水運體系的持續擴容,廣州這座千年商都正以“環保船隊”為紐帶,串聯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生態鏈條,在碧波航道間書寫綠色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