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生產工藝技術與裝備(機械與裝備)是一對傳統合作伙伴。這是為中國傳統陶瓷發展過程所證明的。二十多年前,機械與設備落后,陶瓷制品生產也上不來,即便現在裝備上來了,沒有陶瓷生產的拉動,裝備也上不來。就算生產與裝備都上來了,還是需要相互補助,工藝與裝備也才算能達到完善。二十多年前,中國陶瓷裝備剛起步的年代,我便提出,縱觀世界陶瓷業,凡是陶瓷生產發達的國家,也是陶瓷裝備發達的國家,而且又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德、意、日、英均如此。那個時候的這些企業,也已經預見到發展傳統產業,要達到較高的水平,需要有經濟的支持、科學技術的支持。
中國陶瓷裝備起步時底子是很薄的。幾乎沒有一間像樣的陶機廠;2.5噸的球磨機算大的了,現在普遍使用的大型原料加工裝備、滾壓機、等靜壓機、全自動壓磚機、輥道窯、自動施釉線、拋光磨邊機等等全部是后來開發的;機械與設備是分開的,干燥器、窯爐算設備,球磨機、成形機算機械,因為那時候沒有聯成生產線。
這些年的中國陶瓷裝備業發展可概括為如下幾個特點:①體制變了,現在的陶企全是民營的,數量由原來的十多家增至大大小小幾十家、上百家;②在競爭中求生存,大浪淘沙,形成了當代的中國陶瓷裝備業大、中、小并存格局,各得其所,既競爭又合作又互補;③走現代科技自主開發之路,盡可能的將現代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應用服務于傳統產業;④裝備業從機修到行業到產業化已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每年的辦展、論壇、行業組織、進出口等都有了;⑤多元化發展,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已向能源裝備、深加工業、跨行業方向發展,立足于裝備制造業這個更高的層次上;⑥不涉足陶瓷制品業,幾乎沒有一個裝備企業辦陶瓷廠的。為什么?讓人費思量,留待人們去評說。
裝備業與陶瓷制品業的發展道路不相同,也不能相同,但裝備業一舉成為世界強者,是應受到尊重并從中得到啟迪的。我以為,中國的陶瓷制品業應向裝備業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