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業呼吁兩岸共訂行業標準
一年超過700億元的產值,如果沒有臺灣光電業者從海峽東岸往西岸的轉移,福建的這一支柱產業就難以有今天的規模。
巧合的是,就在兩岸開啟“大三通”時日,廈門又朝“光顯之城”跨了一大步——— 臺灣東元集團斥資6000萬美元投建的首個液晶電視生產基地在廈正式投產,成為臺企在大陸規模最大的液晶電視制造廠。
“可以說,臺灣最牛的光電業者,都已實現在海西的轉移”,將臺灣光電業帶入福建的領軍人之一的童勝男直言,兩岸的光電對接在“小三通”時代完成了“量”的積累,現在該是借“大三通”提高“質”的契機。
一個世界級的“光電產業王國”已經形成,海東—海西的光電對接來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業者呼吁該是閩臺兩岸業者坐下來制定行業標準的時候了。
“小三通” 一次多贏的大轉移
滿是銀發,童勝男簡單地撥弄后,道出一句讓記者詫異的對白,“在兩岸的光電對接問題上,我愿意‘倚老賣老’。”
2005年初,湖里區枋鐘路的2000號,還是垃圾成堆。但這位臺灣光電業者帶著5000萬美金和一套完整的LED產業鏈技術,決定在這片垃圾上殺出一片新天地。
“那時兩岸連春節包機都沒有,一趟來回就耗掉一天。”在每次新的投資進行時,童勝男說,自己總會對時下的政策進行評估,“我當時得出的判斷是,不管是 ‘小三通’還是 ‘大三通’,廈門都配得上是走出臺灣的第一站。”而事實上,童勝男搶先吃螃蟹”,同樣有私心——— 他的客戶就包括廈門本地的知名企業聯想、戴爾等。
同年9月,生產和研發覆蓋了LED從外延、芯片到封裝的整個產業鏈的“明達光電”正式投產,年產值達8億元。
與此同時,臺灣最大、最早的半導體照明外延、芯片廠的龍頭企業——— 國聯光電,其先頭部隊“廈門聯廈光電”已在廈門象嶼保稅區落戶。
在這之后,臺灣光電業者紛至沓來,一個比一個來頭響。全球FT-LCD顯示屏生產排名第三的友達光電,將自己在大陸的第二個生產基地設在廈門火炬高新區(翔安)產業區,建成后年產值可達400億元人民幣!而臺灣東元集團也不甘落后,作為臺灣首家以自有品牌打入日本市場的液晶電視廠商,其同樣大手筆地將大陸事業的門戶設在廈門火炬高新區。
坊間傳聞,臺灣首富郭臺銘將搶先發力,有意在海峽西岸的廈門斥巨資打造一個光電王國。
“友達、華映、東元,都來了”,童勝男坦言,當初決定將產業轉移至廈門時,廈門在這方面的建設還未成氣候,但正是由于看中大陸的市場需求、加上臺灣已經相對飽和的市場,讓自己決定快刀斬亂麻。
(源自:中國平板顯示網)
一組數據證明童勝男來廈的選擇和閩臺的“光顯之路”對接已經實現多贏:在有效地承接這一產業轉移后,廈門光電企業已從2004年的30余家發展到去年的150多家,產值更是從2003年的幾十億規模,發展到2006年的150億元、2007年的242億元(占廈門GDP的17.6%),已成為廈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放眼福建,這一數字去年已是700億元,1992年就落戶福清的冠捷電子,更是從當年的3000萬美元產值飆升到去年的44億美元。而現在,僅友達光電,就有超過400億元的生產能力。
“大三通” 閩臺光電對接新契機帶來更大競爭力
高科技講究效率,童勝男表示,截彎取直的“大三通”將給對接帶來更大的競爭力。
來大陸投資后,童稱,自己早早就預測到 “大三通”很快就會實現。當“陳江會”簽署協議時,童勝男在廈門顯得冷靜異常。
“我們這么大的投資,必須提前研判到這一步。”童勝男不斷地向記者提到,已對兩岸“小三通”做出巨大貢獻的廈門,在“大三通”時代,應該把這一產業放在臺灣和廈門的 “城市圈”內進行,實現臺廈在光電產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鏈的高效整合。
“大三通”截彎取直后,目前臺灣東元在廈門投資的安臺創新科技 (廈門)公司同樣喜上眉梢。
該公司財管處協理高華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即高科技和看病一樣,都追求速度。“雖然很多臺灣人才也會跟著企業進駐,但考慮到企業用人成本,很多人才還是兩地跑。”高協理表示,作為高科技企業,面對的是全世界的競爭,產品周期短、變化快,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金錢;而若因人員往來還繞來繞去,往往意味著一些機會和利潤的流失。
有數據顯示,友達公司一條生產線停產8分鐘,損失就是上百萬元人民幣。如一臺機器故障,從臺灣請來技術工人維修,從原來的一天到“小三通”的三個小時,再到“大三通”后的更便捷快速,時間的節約就意味著利潤的創造。
以廈門為核心,輻射漳州、泉州和福州地區,帶動了福建光電產業中下游協調發展,形成海峽西岸產業集群效應,在多位業者眼里,“大三通”后這種步伐會進一步加快。
預計將有千億商機
作為臺灣最具優勢的產業之一,過去幾年,光電產業在臺灣呈現爆炸性的增長:2005年臺灣光電產業規模達11289億元新臺幣,2006年臺灣光電產業總產值為12977.67億元新臺幣。
“現在評估的數據是,2010年這一數據將突破2兆新臺幣,其中60%以上將在大陸生產”,童勝男脫口而出。而廈門也跟著這一趨勢制定了相關目標,即預計到2010年,廈門的這一產業將達到1000億元,成為廈門第四大產業。
(源自:中國平板顯示網)
事實上,轉移到廈門的并非只有友達、明達、東元、中華映管、金保利這樣的“大魚”,眾多“蝦米”等作為產業鏈配套中小企業,也跟著來到廈門。
“目前僅在廈門,跟我們合作的就有10多家,主要是為我們供應配件和原料”,童勝男說,隨著“大三通”后,交通更便利,更多的產業配套來到廈門,并非空談。
越來越多光電企業轉移到海西,也為福建本土企業創造了發展機遇。福州的冠捷電子,其已從單干戶輻射到目前冠捷工廠方圓十公里內群聚的50多家配套廠,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
作為一個做封裝的中游企業,廈門光莆企業的林文坤董事長就曾表示,臺灣光電產業技術轉移,給業界帶來的好處既有產業鏈的互補,也有技術的互補。林希望更多如明達這樣的上游企業來廈,為其在芯片方面提供更多的選擇。
“福建造”賣回臺灣
每月一般回臺一次的高華雄,還在為同事回臺的高成本發愁,即現通過“小三通”回臺,來回還需要6600元新臺幣,乘飛機則需要近萬元新臺幣;而相比之下,類似臺北到高雄的距離,則僅需5000元新臺幣左右。
“‘大三通’后,相信這一費用將會跟著下調”,高華雄透露,已有更多臺灣人計劃來閩或大陸其他地方工作。
高認為,盡管目前人民幣升值厲害,勞動力成本上升,但對于在大陸生產的多數光電產品,成本仍要比臺灣低出許多,“若要通過空運,成本太高,顯然不可能,其多數直接在廈門生產,在大陸銷售或直接出口到其他地方;但兩岸 ‘大三通’后,貨運成本進一步降低,這使在廈門生產的產品帶回臺灣,變得可行”。
當然,由于相關的稅收門檻,高認為,運成品回去顯然不合算,半成品可能更適宜。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一產業對接的規模無疑將跟著擴張。
提升 凸顯兩岸經濟圈的海西優勢扭轉1.7倍成本差距
盡管有種種利好,但在多位業者眼里,“大三通”對廈門的利好要低于新晉的“直航”城市,新的困惑同樣擺在閩臺光電對接這一被福建十分倚重的產業上。但業者認為,仍需努力加強配套,扭轉一些承接光電產業轉移的不利因素。
“我們也想嘗試著把頂尖上游生產的產業放在廈門,但成本要高過臺灣,統計一下,可能達到臺灣的1.7倍”,童勝男以自己生產的實踐為例,多數的原材料在大陸采購不到,比如熒物料、顯影劑等,而盡管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比如,廈門還沒有專門存放化學品的倉庫,給類似的采購倉儲帶來不小的難題。
有一業者同樣覺得廈門在配套上仍有相當空間,“比如,在生產中,我們需要激光對位機,但到碼頭后,我們找不到可以運輸的氣墊車,最后只好從上海租來,成本相當高”。
(源自:中國平板顯示網)
兩岸應共同制定行業標準
“對于這一產業,真正的高利潤是在上游”,盡管自身已布局上中下產業鏈,但童勝男表示,事實上,目前已轉移到廈門的多數光電產業,處于中下游的居多。
在臺灣多數“大腕級”的業者已紛紛搶灘海峽西岸后,如何在量的基礎上完成“質”的提升,已事關產業升級。
對此,在童勝男眼里,海東-海西的 “經濟圈”在國際層面上的優勢完全可以媲美長三角、珠三角,而現在“大三通”后,雖然在外界看來廈門的區域優勢可能有些許削弱,但是有更大的餅放在海西幾個主要城市面前,“臺灣過來就是廈門、福州,海峽就像我們想象中的 湖,這樣的兩岸經濟圈,就不可能是在天津,海西的區域優勢仍然明顯”。
在這種優勢下,一些業者以海西的中心城市廈門為例,其已被列為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在相關的政策、法規等優惠配套上,可以進一步“先行先試”的,“高科技重在創新,不僅技術要創新,配套的政策同樣需要創新,何況廈門特區可以先試先行,比如稅收問題”。
“將來閩臺在這一領域的對接,目標還應是吸引更多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在童勝男看來,比如海峽本土,三安電子、福晶科技、廈門華聯公司等,該是兩岸的業者可以一起坐下來制定這一領域“標準”的時候了。
業者認為,只有質的進一步提升,近水樓臺的海西才可在“大三通”后的進一步大轉移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源自:中國平板顯示網)
- 山西出臺《煤礦智能化技術創新研發中心建設實施意見》...(2020-12-17)
- 《湖北省機制砂水泥混凝土應用技術指南》正式發布(2020-10-15)
- 《貴州省機制砂石行業規范條件》正式印發(2020-10-12)
- 《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印發!...(2020-09-10)
- 九部委聯合發布!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2020-09-08)
- 《重慶市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2020-08-25)
- 違反規定最高可罰100萬!西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明年起施行...(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