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需求側管理 推進煤炭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能源報:煤炭作為我國一次能源的主體,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十二五”期間,如何應對?
王顯政:“十五”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拉動了煤炭需求大幅增加。全國煤炭消費量由2001年的12.6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31.5億噸左右,年均增加2.36億噸,且煤炭生產越來越向晉陜蒙寧等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集中。目前,我國煤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2%左右,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仍占76%以上。我國經濟高增長、高能耗的發展方式仍十分明顯。因此,亟待加強需求側管理,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控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有效控制煤炭消費強度。
“十二五”期間,要重點加大電力、冶金、建材和化工等四大耗煤行業的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耗能高、效率低、污染嚴重的小機組、小高爐、小窯爐、小化工等落后產能,支持發展大型、低煤耗和節能環保發電機組和熱電聯產;推廣干熄焦、余熱、廢氣等二次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推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鼓勵發展大型煤化工和煤炭轉化技術;鼓勵按煤炭品種、用途對口消費,提高煤炭綜合利用效率;控制煉焦用煤、優質無煙煤、優質化工用煤作為動力煤直接燃燒,充分發揮資源價值和資源利用潛力,促進煤炭高效利用。
中國能源報:煤炭工業自身發展也面臨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其主要方向是什么?
王顯政:近年來,通過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和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安全高效礦井,推進煤炭資源整合,煤炭行業開始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全國煤礦平均單井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十二五”期間,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一是要加快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和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二是要有序推進煤炭產業布局戰略西移,穩定東部、鞏固中部、適度加大西部開發強度。穩定東部地區煤炭產量,提高中部地區煤炭供應保障能力,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和環境承載能力,加大西部煤炭資源開發強度。三是要進一步推動煤炭工業規模化、現代化。要科學規劃、有序開發,更新煤礦設計理念,運用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推進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安全高效礦井建設,要在有條件的礦區,加快千萬噸級現代化煤礦建設。四是要鼓勵煤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經營,以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為依托,發展煤炭產業集群,促進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五是要深化煤炭市場化改革,積極促進按商品煤計量、按發熱量計價政策的實施,研究建立以商品煤計量的經濟技術指標體系,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成本和煤礦安全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
以循環經濟和潔凈煤技術 促進節能減排
中國能源報:近年來“氣候外交”成為國際政治的新動向。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來自國際社會的減排壓力越來越大。煤炭行業計劃如何應對?
王顯政:煤炭行業應發展以煤為基礎的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適合我國煤質的潔凈煤技術,從源頭上促進節能減排,為發展低碳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煤炭工業是資源開發型產業,發展以煤為基礎的循環經濟產業是充分挖掘資源利用價值,促進節能減排,實現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國已建成了一批以大同塔山煤礦循環經濟園區為代表的循環經濟產業園,這些成功案例引領了煤炭行業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十二五”是我國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承諾的重要時期。煤炭工業作為傳統工業,更應該、也更有潛力為此做出貢獻。新建項目將統籌考慮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大型坑口電廠建設、煤焦化工產業發展,建立具有產業鏈發展特點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煤炭生產規劃要與下游產業發展規劃有效銜接,合理布局,促進資源消耗“減量化”、廢物利用“資源化”,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煤氣共采、煤矸石和礦井水利用應得到鼓勵,實現煤與共伴生資源在產業鏈條上“再利用、再循環”。此外,還應加大對潔凈煤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9%,要實現我國的溫室氣體減排承諾,煤的高效清潔利用意義重大。
關于“煤炭行業 ”的資訊
- 服務、貿易、建材、砂石、煤炭的等行業可享受核定征收政策...(2022-11-24)
- 山西建立產業技術聯盟 為智能煤礦建設提速(2020-12-22)
- 第四批煤炭行業科技專家開始增補了!(2017-10-20)
- 煤炭行業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候選項目開始公示啦(2017-01-13)
- 盤點2016年煤炭行業發生的大事件(2017-01-12)
- 加強需求側管理 推進煤炭產業結構調整(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