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者的足跡——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聞邦椿》,王寶霞、王愛光、喻春明編著,新華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定價:28.00元
《成功者的足跡——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聞邦椿》近日由新華出版社出版。聞邦椿院士是我國振動工程和機械工程領域的領導者。本書記述他從東北大學的一介書生,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的精彩的人生經歷。
我與聞邦椿同志相交近30年了,來往甚密,話無不談,不能說對他不甚了解,甚至不能說了解不多不深。但是,讀了《成功者的足跡》這本作品,就為本書的系統而全面、樸實而精彩的內容與文筆所感動,就深感對他的了解還不夠多不夠深。可以說,這本作品就是他自己親自撰寫的《奮斗的人生》一書重要的內延與外展;甚至還可以說,讀了這本作品,反復回味,還有更多更深的涵義待我們去思考、去感悟。
楊振寧先生2000年4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所作的報告中認為,20世紀中國崛起有兩大要素, 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韌性,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韌性。我對此理解是,一個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個就是以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理念與理論。而聞邦椿恰恰是富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優秀中華兒女,是具有堅定理念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勇于、執于愛國,敢于、善于創新。是的,他的人生就是處于我國大變革、大發展、大轉型時期的奮斗人生。
聞邦椿同志真摯愛國,一切都從國家從民族大局出發,無論如何,決不動搖。無論是面對“十年浩劫”對他十分不公的嚴重沖擊,還是面對1983年5月劫機事件中極為嚴峻的危險局面,他堅信黨,熱愛國家,堅守理念,頑強斗爭,從不屈服。
愛國就必然體現為熱愛國家賦予自己的責任。他熱愛工作,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無論外界條件如何變化,即使在生活極為困苦與工作極為艱辛的歲月中,他所想的、所干的、所追求的,就是為了做好工作,而從沒追求個人什么。他贏得同事與學生的信任,他培育了170多位博士生、碩士生。
聞邦椿同志敢于開拓創新,絕不為條條框框所束縛。挑戰權威,挑戰書本,挑戰困難,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踏上工作崗位至今,在有關振動理論與工程方面,不斷面對新問題,不斷提出新思想,不斷開拓新道路,盡管碩果累累,獲得大量榮譽、獎勵與贊賞,但從不滿足所取得的成就。
真正敢于開拓創新,就必須善于開拓創新。只有善于開拓創新,才可實現敢于開拓創新。世界上沒平坦與筆直的道路可走,沒有什么一帆風順,要戰略上藐視困難,戰術上重視困難;失敗了不灰心,成功了更虛心。他勤奮,他刻苦,他愛惜時間,他珍貴寸陰,深入實際,研究實際,立足前沿,放眼世界,集思廣益,實事求是,不斷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在學習中實踐,把學習、思考、實踐緊密結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步一個腳印,奪取創新性的勝利。開拓創新決非一朝一夕之功,急功近利,浮躁虛夸,只會導致失敗。他所講的“八字理念”與“成功處世的十大要素”,就是他親自的實踐與切身的感悟。他喜歡寫詩,特別是五言詩與七言詩。“征途不畏艱,誓越萬重山”,不越過重重高山,怎能達到征程的輝煌終點?“生命實珍貴,一別不復回”,生命體現在時間上,珍惜生命,就必須愛惜時間;青春一去不復回,時間一去不復回。“前人經驗應為銘,曾把光陰比黃金,善用時間效率增,青春煥發事業成。”這是他肺腑之聲!讀一讀附錄中列舉的他所取得的令人贊嘆的碩果,就可以理解這一切來之不易,可以理解他所講的這些話就是成功的“秘訣”!
去年,我讀了一條消息,講的是美國哈佛大學1960年入學的1520位新生,有人對他們作了個調查,問入學動機是什么?其中81.9%的人答案是為了賺錢,18.1%的人答案是為了理想。20年后,即1980年,這1520位人中,有了101位大富豪,其中100位是為了理想的,只有一位是為了賺錢。這條消息發人深思。古今中外,凡是堅持理想的,成功;而陷于庸俗謀利的,失敗。是的,正如聞邦椿同志詩句所講:“人生奮斗有險艱,無所畏懼心底寬。”心胸寬闊,意志堅定,無所畏懼,才可能去戰勝人生道路上的萬險千艱,到達所追求的境地。
勇于、執于愛國,敢于、善于創新,正是我們要向聞邦椿同志學習最主要之點。聞邦椿同志就是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贊揚的又紅又專的典型,也是我國自古至今所倡導的德才兼備的模范。紅與專不可分,德與才不可分,對高層次人才尤其如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論述極為精辟:“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用以體現德,升華德;德,用以統率才,激活才。本崗位的工作都做不好,甚至做得一塌糊涂,貽害社會,還談什么愛國?談什么德?自己有才能,不干好事,去干壞事,禍國殃民,這種才只能體現“缺德”,嚴格講是“劣德”。對現在還在接受教育的學生而言,就應向著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努力,用今天的教育用語講,就應是“全面發展、德育為先”。這本作品展現的聞邦椿同志的形象典范,特別值得青少年學生學習,值得中青年朋友學習,值得高層次人才學習。我常講,我們這些年過或即將年過八十的人,可以講是“昨天”了,現在正在工作中的中青年就是“今天”,而還處于學習階段青少年就是“明天”。沒有“今天”,“昨天”無法延續!沒有“今天”,“明天”何可承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年過耋歲,畢竟是桑榆之年,我們這些“昨天”當然會盡力而為,但大梁畢竟落在“今天”肩上。
我應邀為此書作序,首先當然是表達我對聞邦椿同志的敬佩與尊重,然而更核心的是希望這本作品與同類的作品能有益于我國中青年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胡錦濤同志一而再,再而三提出的教育中這一主題,永遠是我們立足今天面向未來要高奏的一個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