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在山西省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占GDP很大的部分,這種產業結構導致了資源消耗強度大、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等一系列突出問題。為此,山西省科協組織省煤炭加工利用學會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于7月26日以“山西省煤炭行業轉型發展”為主題舉辦學術茶座,組織專家為全省的煤炭行業轉型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與會專家認為,目前,山西煤與非煤產業齊頭并進的新格局已形成。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理念已深入全行業,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全面構建循環經濟的轉型發展模式已步入快車道。煤炭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為山西以煤為基、多元發展,打造“資源可循環大省”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在轉型發展的同時,為實現科學發展、持續發展,有些問題還需思索。為此,專家們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建立轉型發展的科學評價體系。用其它主導產業替代煤炭產業,實施轉型發展應科學化,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要充分考慮效益、市場、成本、可持續性、環境、資源等多種因素,應該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分析與計算,以實現低投入高產出,使轉型更加科學可靠。
二是重視研發適合山西省煤種的氣化設備和技術路徑。氣化山西是一個宏偉的目標,實現煤制合成氣,是進一步實現煤的深加工的基礎與源頭,是關鍵之點。但煤制氣的技術路徑和設備選擇是最為關鍵的兩大因素,在選擇氣化技術路徑和設備時,既要考慮先進性又要考慮可靠性。完成好氣化山西的戰略目標,關鍵是煤氣化,但山西的煤質并不全部適合于制氣。專家們建議在政府引導下,整合大學、科研單位、企業,開發與煤質相匹配的氣化爐,選擇合適的煤氣化技術,尤其對劣質煤的氣化,在這方面起引領作用。
三利用先進洗煤技術,提高煤的利用效益。洗煤是煤轉化的源頭工序,山西的洗煤量大且多,洗煤方面,首先要提高煤的回收率,通過利用先進的設備,降低消耗,節約能源,使用新技術,提高入洗比例和洗選回收率,實現生產與煤質市場雙適應,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從政策與產業上推廣。比如,稀缺煤種的選煤場的中煤,實際上還有30%左右可用于煉焦炭,效益很好,應深度加工,應從自發的局部的應用轉化為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以不浪費煤資源。再如,煤矸石通常直接填了山,但實際還能綜合利用,應鼓勵現有的選煤廠,在洗選工藝后再加個選硫工藝,將硫生產出來,一是綜合利用,二是可降低硫份,減少污染。
四是注重選煤設備生產。選煤設備的生產是山西省轉型的一個突破口。煤炭加工的上游是機械設備,山西在機加工方面有雄厚的實力,選煤設備的技術性不高,主要是要求高可靠性,所以選煤設備生產是山西轉型的一個實用、易見效之點,適合山西的產業下一步發展。
五是焦炭業要開發新品種。山西省的焦炭,從占全國的40%降至20%,目前開工率不到50%,價格與煤倒掛,因些專家建議認真研究山西的焦化發展,焦化產品盡快實現多元化,通過增加改性粘結劑,生產氣化用焦,走出一條新路。
六是審慎發展煤化工。煤化工的管理要求非常高,需有成建制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為此山西目前要努力實現煤化工人才與技術的儲備,同時密切關注下游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政策,深入進行經濟性比較,適度發展煤化工,且目標和方法要科學,比如與鋼廠聯合進行,與下游合作,以保證銷路。
七是努力實現“電化山西”。結合山西省實際,努力向國家爭取政策,實施靈活的小電網管理,推動轉型發展。充分利用煤泥、矸石、中煤等,嘗試用副產品發電,而不是單一的轉化為氣,試點用電居民區,用電縣,實現“電化山西”。
八是構建形式多樣的研發平臺。通過建立煤轉化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信息平臺以及課題研究等方式,繼續對煤的加工利用、以煤為基進行研究,對煤氣化進行探索,對一些成熟的項目和新技術,由政府組織企業、研究所,做好認真選擇,分析經濟效益,實現科學發展,并考慮環境因素,完成轉型發展的技術儲備。
山西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郝建新,太原理工大學教授樊民強,山西省能源研究會教授張永發,煤炭工業太原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段建忠,山西焦煤集團公司教授級高工張學軍,山西汾渭能源咨詢有限公司高工胡益之,晉煤集團太原煤氣化公司高工劉慧玲,太重礦山機械公司、省工業與應用數學會教授張洪斌出席學術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