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路旁,一座突兀的焦化廠告別喧囂歸于平靜;僅只十步開外,一臺磕頭機——像油田開采石油一樣,自地面抽采煤層氣——碩大的腦袋左一下右一下,永不疲倦往復擺動。
類似的情形,在古交市已不鮮見。從這些片段中,人們逐漸品味到的是,資源型工礦城市轉型發展這一鴻篇巨制的深邃意境。
一 “傳統產業早飯已過,新興產業午飯未到”,現階段在古交表現得仍然突出。經歷了市場的起起伏伏,古交人對“資源過度依賴和結構單一發展模式日益難以為繼”有著遠比常人強烈的感受——“市場風向一變,別人剛剛咳嗽幾聲,古交就已經感冒了。”
隨著大礦時代的來臨,因礦而立、因煤而興的古交,地方煤礦由120余座整合為25座,經濟指數從太原市的數一數二滑至中游水平。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曇花一現,還是另辟蹊徑?古交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定不移地走轉型跨越之路。
舉辦中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暨山西古交新型煤化工產業規劃論壇。
委托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編制推出《山西省太原市古交新型煤焦化工示范園區規劃》。
創建科技開發園區。組織煤老板到先進地區和國家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考察學習。
連續3年,請來中科院老專家技術中心、清華大學等研發機構和院校的專家、學者,向本地企業、煤老板推介高端科研成果。
凡此種種,或轟轟烈烈,或潤物無聲。古交市市長韓良會說:“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古交首先當打破‘只有煤’這個思想觀念上的瓶頸,‘延伸煤’、‘超越煤’,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曾在考察途中大發“干啥都沒有挖煤來得快”感慨的煤老板,如今把大量的資金投向高科技項目,或填補省內空白,或國內首創。近日,國家有關部委的領導在古交財源洗煤公司調研。這家公司在科技項目推介會上與研發機構“聯姻”,引進國家“863”計劃成果,利用大量積存的煤矸石生產特種陶瓷——賽隆。公司老板劉天柱悄悄地拉拉身旁一位市領導的衣角說:“賽隆的市場價格每噸又漲了2000元。”欣喜之情不亞于當年從煤堆里掘得第一桶金。
眼下在古交,越來越多吃慣了“資源早飯”的煤老板把目光投向“科技午餐”。近日,又有4家當地民營企業同研發機構達成合作意向。不僅如此,當地6家民營企業還創辦了自己的研發中心。其中,與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合作生產人體健康信息無線監測儀的福泰龍科貿有限公司,干脆把研發中心搬到北京。
二 由此看來,抓住技術鏈條的高端,以科技引領,實現低碳、可持續,已成為古交經濟轉型的明確方向和跨越發展的基本路徑。位于汾河與屯蘭河交匯處的古交市科技開發園區,則集中而形象地展示了這樣的圖景。
2010年以來,古交市政府相繼與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研究所課題組、中國社科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化工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備忘錄;與中科院老專家技術中心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并組建了中科院霞光工程古交產業基地,11個項目陸續簽約,落戶古交市科技開發園區。
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如今已然一派熱火朝天: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廠房拔地而起,生產線陸續投運。年內,銀河鎂業、納米聚晶金剛石和特種陶瓷項目實現規模化生產;液態金屬芯片散熱器、人體健康信息無線監測儀、泡沫彩釉玻璃等項目建成投產。
“園區11個落地項目投資總額為13.8億元,其中6個項目由煤老板投資。這些項目建成后,產值可達35.5億元,每年上繳稅金8.8億元。”園區管委會負責人信心十足地說。
以項目為載體,古交市正逐步探索科技引領轉型的深度合作模式:政府搭臺、專家引路、利益綁定——建立古交市科技轉型發展項目庫,政府每年拿出10萬元支持中科院霞光工程古交產業基地建設,每一個項目背后都有一個專家團隊提供指導,研發人員在項目中占有相應比例技術股份。
一批項目日長夜大,古交市科技開發園區成為技術創新的示范窗口、轉型發展的重要基地。
三 以科技為引領,從一業獨大到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古交市產業發展打開了全新空間。
上文所提及的那個磕頭機,其實僅僅是古交煤層氣開發項目的一口試驗井。翻越幾道山梁,走進古交人稱之為“東大嶺”的崇山峻嶺間,則是另一番場面:游蛇般的施工便道蜿蜒起伏,機具車輛穿梭往來,井架林立,鉆機轟鳴……
“古交煤層氣開發項目已累計完成鉆井456口,投運150口,日產量已達10萬立方米。計劃年底前達到每天50萬立方米。”項目負責人介紹說。煤層氣俗稱瓦斯,是危及煤礦安全的“第一殺手”,同時也是一種熱值高的清潔能源和重要原料,既可民用,又可做汽車燃料。這個項目的附屬工程——古交煤層氣壓縮站,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預計6月份可完工,向太原城區供氣。
像煤層氣抽采項目一樣,古交市陸源鑫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山西興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煤矸石發電項目、屯蘭煤礦瓦斯發電項目、中廣核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風力發電項目等一批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的“大塊頭”新能源、新材料項目,已深深扎根,為古交建設“一流的新型煤化工和能源新產業基地”添增新的動力和支撐。
“這些項目尚處在成長期,效益還未充分顯現。但幾年的實踐證明,古交的路子走對了,我們越干越有信心。”古交市市長韓良會說:“從這些大項目可以預測,古交市經濟總量在今后3年進入全省前十位,并非沒有可能。更重要的是,多元發展將補上多年來過度依賴資源和結構單一造成的區域經濟‘短板’。”
前不久召開的古交市委七屆五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明確提出,根據各鄉鎮、街道發展特點和地域特色,著力建設“六大功能區”:東曲街道、河口鎮利用位居東大門和太古高速路路口的優勢,打造現代物流功能區;桃園街道、西曲街道利用位居商業繁華地段的優勢,打造現代商貿功能區;馬蘭鎮、屯蘭街道利用煤焦電力企業眾多且科技含量高的優勢,打造新型煤化工和高科技產業功能區;梭峪鄉、嘉樂泉鄉、鎮城底鎮探索煤炭開采與采煤沉陷治理相結合的轉型發展之路,打造采煤沉陷治理示范功能區;岔口鄉、邢家社鄉、閣上鄉利用農林牧資源優勢,打造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功能區;常安鄉、原相鄉依托狐爺山,著力打造“忠”文化旅游功能區。通過“六大功能區”建設,使長得以揚,短得以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