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唐公司煉鐵作業部球團分廠眼睛向內挖潛增效,通過自制篩輥矯正機、自行修復球團雙層輥篩篩輥,年降備件費用約80萬元。
雙層輥篩是球團生產工藝流程中的重要設備,主要功能是在生球進入焙燒機前,篩除大于16毫米和小于8毫米的不合格生球,從而確保球團礦的粒度滿足高爐冶煉需求。雙層輥篩分上下兩層,上層25根篩輥(含一根沖擊輥),下層49根篩輥。投產初期,雙層輥篩的篩輥全部進口,供貨周期長、價格昂貴。球團分廠技術人員經過長達兩年的篩輥國產化技術攻關,將雙層輥篩的篩輥全部實現了國產化,大大降低了備件費用。
篩輥實現國產化后,技術人員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篩輥損壞的原因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篩輥表面嚴重磨損;第二種是篩輥彎曲,撓度達不到標準。而屬于第二種情況但表面只是輕度磨損的篩輥,完全可以將彎曲的部位矯直后,重新使用。篩輥為不銹鋼材質,直徑85毫米,長400毫米,用普通的方法根本無法完全矯直。于是,球團分廠和維檢單位的技術人員聯合攻關,細致分析篩輥矯直的原理,科學選取篩輥矯直點位,經過長達半年的研究,一臺篩輥矯直機終于制作完成。
用矯直機矯直彎曲的篩輥,只需把篩輥放在矯直機上,在篩輥中心1米的范圍內平均選取6個矯直點,再把百分表放在其中一個矯直點部位,然后順時針徑向旋轉篩輥,每轉90度記錄一次百分表數值,找出徑向偏差最大的部位。最后用千斤頂反復進行矯直,徑向四個點位同軸度達到±0.1毫米以內。再用同樣的方法對剩余的5個矯直點進行矯直,就可將彎曲的篩輥修復。
修復后的篩輥投入使用后,壽命與新篩輥基本相同。之前,球團分廠月平均損耗篩輥6.25根,現在降到了3.12根。以一根篩輥價格2.15萬元計算,全年可降低備件費用約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