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下網都”之稱的安平,今年以來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大力推動傳統絲網產業轉型升級,再造發展新優勢,截至目前,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27家,今年新增35家,絲網產業綜合競爭力極大增強。

中國絲網之都
安平絲網起源于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發展,絲網已成為安平的特色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安平縣享有“世界絲網看中國、中國絲網看安平”的美譽。目前,該縣先后被命名為“中國絲網之鄉”、“中國絲網產業基地”、“中國絲網產銷基地”、“中國絲網織造名城”、“中國絲網之都”,呈現出五大特點——
一是集群大。縣內絲網工貿企業1.3萬家,從業人員21萬人,年消耗各種板材80多萬噸、線材450多萬噸,織網10億平方米。2013年,全縣絲網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規模以上絲網企業總數123家,完成總產值83億元,同比增長17.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9.2億元,同比增長18.2%。
二是品種全。產品分為拉拔類、編織類、焊接類、沖拉類、非織造類、制品類等6大系列、400多個品種、6000多種規格,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建筑、造紙、醫藥、汽車制造、畜牧養殖等工農業生產、生活以及航空、航天、國防等高精尖領域,汽車的三濾、神九、神十的整流罩、過濾器等都用到安平的絲網。
三是市場廣。安平絲網營銷網絡遍及世界各地,在國內外設有13000多家銷售門店、1000多家貿易公司,在外經商人員達4萬多人,擁有出口權證的企業678家,產品銷往美、日、澳、意、中東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編織類絲網產銷量、出口量均占全國的80%以上。
四是貢獻高。絲網是全縣民營經濟的主體,全縣85%以上的民營企業都與絲網有關,對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均達70%以上,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
五是前景寬。安平絲網被譽為“有業必有網,有粒必有篩”,除傳統的工農業生產領域外,目前,已成功向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生態建設等領域拓展,屬于典型的成長型朝陽產業。

聚成國際物流園一角
十大平臺助力絲網產業轉型升級
興于謀始,貴于堅持,成于創新超越,安平縣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已成功起步,但轉型升級的發展是無止境的。
為加快絲網產業升級步伐,安平縣完善建設了十大平臺。①政策平臺:設立企業融資風險基金,專門用于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企業和“十龍騰飛”入選企業在銀行貸款的融資擔保。對引進國內外尖端絲網設備的企業,給予設備價格5%—10%的融資風險基金額度;對企業引進的各類管理、技術、科研人才,除享受企業正常工資待遇外,縣財政每月再直接補貼500-1000元。②園區平臺:開工建設了規劃面積23.51平方公里的安平經濟開發區,累計投資5億多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區面積近6平方公里。現已入駐億元以上項目61個,總投資400多億元,47家企業建成投產。③物流平臺:總投資52億元、占地3000余畝的聚成國際物流產業園區,目前已面向全國開通運線800多條,覆蓋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600萬噸,總投資10億元的內陸港正在加緊建設。④研發平臺:成立了絲網產業服務局,建立了絲網研究院,與國內8家高等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并針對已征集的120余項課題著手進行研發攻關。去年以來,共研發各類新產品、新技術56項,申請專利84項。⑤檢測平臺:投資2400多萬元建成省級絲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實現了從絲網原材料到成品的檢測全覆蓋。目前,國家級絲網實驗室正加快創建。2014年,新增國家標準1項、河北省地方標準3項、企業標準4項。今年該縣又承擔了防滑板、工業用穿孔板、無梭織機等3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⑥市場平臺:絲網專業市場2014年市場交易額達70億元,已成為集產品交易、銀行結算、信息發布等功能為一體的世界最大絲網產品集散地。目前,正在建設總投資172億元、占地1200畝、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可容納萬家商戶入駐的國際絲網商貿城。⑦會展平臺: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自2001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14屆。2013年的博覽會實現展覽成交額11.6億元,其中外貿成交額1億美元。除此之外,還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德國科隆、美國拉斯維加斯、上海五金展、廣交會等國內外知名展會。⑧信息平臺:著力打造了“中國搜絲網”和“旺達物流網”兩大網絡信息平臺,瑪世公司被商務部確定為全國83家電子商務示范企業之一。全縣通過網絡簽訂的貿易合同,占全部銷售額的40%以上,“兩化融合”安平模式被工信部在全國推廣。2014年,又開工建設了總投資10.5億元的中國(安平)國際絲網信息中心,重點建設絲網及濾器濾材國際國內貿易等8大電子商務平臺。⑨人才平臺:建成了投資1.6億元、占地180畝的職教中心,開設數控工程、電焊、編織工藝、電子商務等專業,每年為絲網產業提供中、高級實用技術人才3000多名。⑩融資平臺:鼓勵縣內外金融機構加大資金投放,吸引域外金融機構來安平設點營業。目前,民生、興業、光大、華夏等域外金融機構在安平投放資金超過30億元,衡水銀行、民生銀行都在安平設立了分支機構。
創新驅動讓傳統產業煥發活力
為使絲網這一傳統產業煥發出更大的生機和活力,真正形成并鞏固國際絲網霸主地位。今年以來,科技創新成為絲網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新支點。一是該縣積極推進由絲網制造基地向研發基地轉型,成立了絲網技術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結合技術裝備、終端產品、發展方向、市場需求,加快對已征集的100多項課題進行研發攻關,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目前,新申報省、國家創新基金項目5個,科技型中小企業40家,專利20余項。同時,大力推進“兩改造一倍增”計劃,列入省千項技改項目9個,爭取中央和省科技資金1583萬元,撬動企業技改投入27.7億元,占全縣工業總投資的66.4%。二是為激發企業升級裝備的積極性,該縣設置獎勵資金,對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的企業,給予設備總價5%-10%的補貼,以“政策紅利”激發企業升級裝備的“內生動力”。據統計,該縣企業引進國內外尖端設備已達2000多臺套,為企業申請進口免稅近千萬美元。安平絲網產業裝備水平從傳統機械向智能化晉檔升級,智能化裝備率達50%。受益于裝備更新升級,企業產品品質、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全縣勞動生產率由2010年的8.51萬元/人年,增加到2013年的11.23萬元/人年,達到國際行業先進水平。三是為增強行業話語權,該縣投巨資建成了省級絲網產品檢測中心,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檢測設備133臺套,檢測手段和能力國內領先,成為全國唯一覆蓋絲網產品6大類、400多個品種、6000多種規格的檢測中心,目前正申請創建國家級實驗室。同時,利用全國篩標委工作組進駐安平的契機,創立不銹鋼網、柵欄等新產品標準16項,使安平絲網標準逐漸成為行業標準、國際標準,有力助推了安平絲網提質創牌。目前,全縣擁有商標企業達530多家,其中國家馳名商標2項,省著名商標、行業知名品牌3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