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伊始,就當前業界關注的新形勢下礦業形勢問題以及廣東礦產勘查開發現狀等,采訪了廣東省礦業協會會長梁有明。梁有明認為,面對當前嚴峻礦業形勢,企業要“苦練內功”,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要認真研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行動,有條件的單位要努力“走出去”。
礦業形勢嚴峻怎么應對?
最近幾年全球礦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去年跌至歷史的低點。那么,當前礦業形勢對廣東礦業有何影響?地質勘查單位和礦山企業如何應對?梁有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梁有明說,當前,全球礦業經濟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石油價格一度跌破每桶30美元。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礦產品供需處于深度調整階段。大宗礦產品尤其是下游產品產能過剩,價格下滑嚴重,建筑鋼材每噸跌至1500元左右的低位,水泥價格也下跌50%左右,鐵精礦粉每噸由過去1200元跌至350元左右,已接近國產成本價。有色金屬礦產品價格也大幅回落。權威人士透露,全國礦山企業虧損面約80%。全球礦業市場的價格下跌,對廣東礦業已造成嚴重的影響,全省礦山企業虧損面約70%,大中型礦山處于減產、限產狀態,小型礦山約有三成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前些年,社會資金爭相流向礦產風險勘查和礦業開發的熱潮已好景不再,即便是優質礦權也少人問津。有的地勘單位感嘆,“靚女也難嫁出去了。”這一嚴峻形勢,可從全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評審數量大幅下降可見一斑。全省最高峰時一年超300份,2014年僅130多份,去年則僅58份。雖然其中有小型砂石礦山評審權下放的因素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資金投向礦產開發熱度銳減是不爭的事實。
梁有明介紹,國內礦山企業虧損的原因大致有三點:一是粗放型管理仍占多數,勞動生產率偏低,設備、技術、工藝陳舊落后,生產成本偏高。以鐵精礦粉為例,力拓、必和必拓公司每噸成本價格折合人民幣不足180元,運到中國后仍有40%左右的利潤空間。而廣東省較好的鐵礦山生產成本價格接近350元/噸,相差近一倍,失去市場競爭力。二是隨著社會進步,我國對采礦的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更嚴、更高。要達到新常態的礦山開采要求,礦山企業負擔仍然十分沉重。一些礦山不得不靠貸款,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三是某些特色優勢礦產品出口存在無序競爭,如稀土,本是“寶貝”的資源,卻當作“白菜”價賤賣等等。業界人士認為,當前全球礦業經濟遭遇的“寒冬”不會很快結束,快則兩三年,慢則8年10年,真不是危言聳聽。
如何轉“危”為“機”?梁有明認為,“這是個大課題。從廣東的礦情出發,應從3個方面下功夫,制定應對措施:
一是積極向政府反映礦業面臨的困難,爭取由國家或地方政府調整礦業政策,減輕稅收,取消沒有法理依據的各種名義的收費;對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礦山企業,給予專項扶持資金支持或獎勵,幫助礦山轉型升級改造,度過難關。
二是所有礦山企業要“苦練內功”。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挖潛改造,引進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分期分批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品質量,提高采選“三率”。如連平大頂鐵礦改制后,投入巨資引進先進設備,改造工藝流程,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回收率,從而在鐵精礦粉價格下跌期仍保持較好的經濟效益。大寶山礦、凡口鉛鋅礦等大型國企在改制后,在技術改造、環境治理等方面獲得資金支持。民營企業廣東東升公司泰盛石場主動創建綠色礦山,引進先進設備,全面治理粉塵污染,實施綜合利用戰略,增設石砂、石粉回收流程,實現尾礦“零排放”的同時,也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是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要認真研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行動。有經濟、技術、裝備實力的地質隊、礦山企業要努力“走出去”,逆市而上,向省外、國外開展合作勘查找礦,爭取優質礦權,或采取收購、參股形式獲取優質礦山企業,以較低價格取得優質的礦權或礦山企業股份。廣東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在塔吉克斯坦開展合作勘查取得重大找礦成果等。“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開動腦筋,苦練內功,轉危為機成效便在眼前。”
廣東礦業為地方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資源保障
針對業界流傳“廣東找礦難,開礦更難”的說法,梁有明詳細地介紹了廣東省礦情與礦產勘查與開發利用的情況。
梁有明說,過去的一年,協會主要工作是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參加省有關部門的會議,走訪地質勘查單位和礦山企業,了解和掌握全省礦業行情、勘查開發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向省國土資源部門反映,尋求解決的辦法,促進礦業行業健康發展。
調研中也聽到了一些說法,如“廣東經濟發達,礦產品靠進口嘛,不需找礦啦!”“全省煤礦關閉了,其他礦山也可以關嘛”,“開礦影響林業、污染環境、破壞水土保持”等等。歸結起來是“廣東找礦難,開礦更難”。其實,這些說法是以偏概全,誤導輿論,不符合廣東的實情,不利于廣東礦業健康發展。
“我們要以事實說話,正確認識廣東礦業行業的實際情況——”
廣東地處南嶺山脈南麓,橫亙數百里,陸地面積16.8萬平方公里,三面環山,北有南嶺成礦帶,東有武夷成礦帶,西有欽杭成礦帶,均是我國重點成礦區帶。誠然,廣東地質工作程度較高,地質工作者歷經60多年辛勤勞作,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共發現礦產148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01種,其中黑色金屬11種、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15種、建材及非金屬41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1803處。
廣東地質工作者找到一批資源儲量大、成礦類型獨特、聞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型、特大型礦床,如仁化凡口鉛鋅礦、曲江大寶山鐵銅多金屬礦、韶關諸廣山鈾礦田、高要河臺金礦及長坑金礦、高明富灣銀礦、揭陽稀土礦等等。此外,全省擁有各類礦點9028處。廣東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61種,其中居前3位的有26種,包括優質高嶺土、油頁巖、鈾、鉛、鋅、鎢、錫、銀、鋰、銣、硫鐵礦、稀土、水泥灰巖、玻璃用砂等等,地下熱水、礦泉水資源豐富,開發利用較好。
廣東礦產的開發利用程度也比較高,為我國國防工業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障。諸廣山鈾礦田是我國首次發現的花崗巖型鈾礦床,著名的201礦、211礦曾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提供了原料,至今仍是國防工業和核電建設資源保障的重要基地;韶關被稱為“廣東鋼城”、“中國有色之鄉”,是由于有大寶山礦、凡口鉛鋅礦提供鐵礦和鉛鋅礦;云浮被稱為“中國硫都”,是因為有云浮大降坪硫鐵礦儲量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而聞名遐邇;廣東的錫礦區91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15處,錫礦是廣東的優勢礦種之一,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鉬礦是近年來廣東查明儲量最多的礦種,封開圓柱頂鉬銅礦床、禾尚田鎢鉬礦床、大金山鎢錫多金屬礦床均為新世紀找礦新突破的成果。在貴金屬礦種中,自上世紀80代年中,廣東719大隊(現地質五隊)發現和勘探了河臺高村、云西蝕變巖型兩大金礦,結束了廣東金礦“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歷史。接著,廣東757大隊(現地質六隊)又在高要長坑發現并查明卡林型大型金礦床和高明富灣特大型獨立銀礦床。此外,云浮大理石、涂布級高嶺土、水泥灰巖開發利用程度頗高,云浮被稱為“云石之都”;恩平被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等等。2010年國土資源部與廣東省政府簽訂“關于加強廣東地質工作的協議”。在近幾年整裝勘查及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廣東地質工作者創新理論、創新技術方法,已取得近30年來廣東地質找礦新的重大突破。省地質局、廣核工業地質局、省有色金屬地質局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廣東涌現出一批年產值過百億的大型礦山企業,以及數億至數十億產值的大、中型礦山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雖然近幾年產業結構有所調整,礦業及延伸產業所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例有所降低,但礦業在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廣東礦產勘查開發正蓄勢待發,迎接廣東礦業又一春的到來不是夢。”梁有明說。
礦業協會要主動作為搞好服務
新常態下,社會組織的改革正在深化,那么如何推進地方礦協的工作呢?
梁有明說,當前,我國正在深化社會組織的改革,協會要與行政機關徹底脫鉤,實行協會自治。過去,有主管單位、掛靠單位,礦協遇到大事、難事,就有依靠。現在,與行政機關徹底脫鉤,則全靠協會自治、主動作為。協會既要積極主動爭取政府有關部門職能改革中下放的有關工作任務,在礦業形勢嚴峻的形勢下,廣東礦協堅持“三服務”宗旨,即為政府決策服務、為廣東礦業發展服務、為會員單位服務。
首先,要深入地質勘查單位和礦山企業調研,積極主動向政府等有關部門反映礦產勘查開發遇到的實際困難,為落實廣東“十三五”礦業發展規劃當好參謀,發揮政府與礦山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二是要依法依規開展維護礦山企業、地勘單位的合法權益,反映其呼聲和訴求,為他們依法維權當好參謀、顧問。
三是要深入基層調研,繼續總結推廣綠色礦山建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等典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