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赤峰市政府委托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赤峰市礦山尾礦綜合利用》項目通過驗收。
該項目提出了開展金屬礦山尾礦綜合利用調查的流程模型,集成了對尾礦開展測試分析的技術組合,包括對尾礦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顆粒的粒徑和組構三方面系統的定量分析,為后續處置和利用方案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撐。選取赤峰地區10座有色金屬、鐵、金等礦山,進行了系統的尾礦調查,提出了對礦山尾礦處置和利用的初步建議。提出了金屬礦山尾礦綜合利用-安全處置-綠色管理的工作模型,并對5座典型礦山制定了示范方案,分別包括了有用金屬的二次再選、有用非金屬礦物的選礦分離富集、尾礦生產建筑材料、尾礦庫的壩體加固、地下采空區回填和表面植生綠化等方面。
該項目還對尾礦調查和利用的部分核心技術開展了研究,包括:粉晶X-衍射數據的Rietveld全譜擬合定量分析技術,可獲得尾礦中礦物相的定量組成;對于尾礦中長石的分離富集,提出了用改性胺和脂肪酸作捕收劑、用HF作pH調整劑的浮選方案和磨礦-脫泥-浮選-磁選除鐵的浮選工藝流程,進行了小試和中試;針對尾礦顆粒成分和組構均復雜多變的特征,研發了礦物聚合膠凝劑,在尾礦處置-利用領域用途廣泛。
由葉大年院士、翟裕生院士等11位專家組成的驗收專家組認為,項目提出的尾礦調查和利用的工作模型以及相關技術組合具有普遍的參考價值,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