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相關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建筑垃圾能夠帶來的產值將超過3300億元。由此可見,建筑垃圾處理行業前景廣闊,市場規模和容量都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
那么,這千億產值從何而來?
建筑垃圾產量暴增,“圍城”之勢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困擾,建筑垃圾處理顯得刻不容緩。
需求決定市場,政策形成推動力。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產生量大約在20億噸以上,年均增速超過10%。據估算,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比重已達7成左右。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建筑垃圾規模或將近30億噸。
與此同時,建筑垃圾處理能力卻稍顯滯后,填埋、焚燒比例依舊較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建筑垃圾處理問題。而論建筑垃圾資源化,其比例不足10%。更多企業因資質、技術等原因被市場拒之門外,導致建筑垃圾處理缺口遲遲無法填補完全。
另外,隨著《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暫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公告管理暫行辦法》、《城市固體垃圾處理法》、《城市建筑廢棄物管理規定》、《建筑垃圾處理技術規范(CJJ134-2009)》、 《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無機混合料》(JC/T2281-2014)等政策、標準和規范的出臺,建筑垃圾處理需求更像找到了宣泄口。
需求和處理能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添“傷痕”,建筑垃圾處理以及資源化利用成為城市發展剛需。
在很多人眼里,高樓大廈,民居住房能被推倒,建筑垃圾自然有地安放。實際上,在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少地區進入建設發展高峰期的當下,建筑垃圾處理方式卻仍舊粗暴。據匿名業內人士透露,公開的建筑垃圾體量只是一部分,為逃避繳納處理費草草丟棄填埋的現象屢有發生。
隨意傾倒阻塞河道,跨省跨區違法偷倒,長置荒地堆積成山,田間小道亂丟亂埋……這些行為屢禁不止,早已成為城市發展“頑疾”。而其導致的后果也不僅限于生態破壞,還有影響市容,阻礙交通,成為城市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絆腳石,嚴重違背了綠色發展的初衷。
這些問題的產生源于體制法規的不完善,城市管理“缺位”,消納能力不足,基礎建設滯后,市場化程度不夠以及相關企業仍擺脫不了對補貼的依賴等原因。因此,未來城市建設將向建筑垃圾資源化率80%——95%的發達國家標準看齊,處理方式也將向再生骨料、再生磚等多元化方向發展。
由此可見,涉足建筑垃圾處理行業可以直接走資源化路線,奠定行業發展高起點。而鑒于目前建筑垃圾處理設備,建筑垃圾分選廠,建筑垃圾破碎站,建筑垃圾收運車,建筑垃圾消納場等設備和工程建設需求會持續增長,相關領域以及后期運維都有較大發展空間。
隨著政府對于PPP商業模式的青睞,“政企”合作渠道的打開,建筑垃圾處理市場的全面開放意味著更多商機迸現。企業想要收獲紅利就須把握發展方向,依靠創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延伸自身產業鏈,逐漸脫離政策補貼,投身市場經濟中,謀求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