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以垃圾分類為關鍵環節,全面完善垃圾治理體系。目前,北京市已實現了從前端分類到終端處理的全面拓展,距離實現本市的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標更進一步。
隨著《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2017—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等政策的發布,北京市逐步構建起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體系。
《行動計劃》指出,北京市將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全市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同時,北京還將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2018年示范片區覆蓋率達到30%,2020年達到90%。《意見》則指出到2020年底,北京市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達到90%以上。到“十三五”末,北京市的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能力將達到每日3萬噸,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一列政策的出臺,意味著北京市的垃圾分類制度已在政策層面得到落實,垃圾分類管理將進一步強化,“不分類、不收運”和“不分類、多繳費”的政策實施動了真格,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將率先落實。政策體系的完善將助力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全面實施。而接下來,垃圾分類制度將從實施公共機構垃圾強制分類,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落實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制度等多個方面加以推進。
今年以來,北京市為推動垃圾分類的實施,本著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原則,采取多項措施推進生活垃圾治理進程。
在生活垃圾前端處理方面,北京市采取“干濕分離”的原則,促進垃圾減量,運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垃圾智慧分類平臺,形成垃圾分類新模式。政府通過這種簡易可行的方式引導市民對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垃圾進行初步分類,大大緩解了處理設施運行壓力。同時,加強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生活垃圾分類、餐廚垃圾管理等具體實施辦法和標準,使垃圾分類得到了真正落實。
在垃圾處理基礎設施方面,2017年,北京市政府對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計劃投資金額為20億元,使垃圾收運、垃圾處理等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形成了較為健全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體系,提升了垃圾處理的效率,推進實現末端處理的資源化利用。
為推動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從單一的填埋處理向焚燒、生化等資源化處理方式轉變,北京市正在加快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設立高標準、專業化的廢棄物資源再生基地。一方面實現了工藝協同、能源互補、統一監管;另一方面,提升了園區的資源利用率。與此同時,北京市環保局依照“依法取締一批、重點整治一批、規范引導一批”的原則,重整再生利用行業,夯實了生活垃圾前端處理。
垃圾處理設施的完善與循環經濟園區的建設推進了再生利用行業與垃圾收運、處理的協同發展,促進了兩網融合。隨著北京垃圾處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垃圾分類將向更精細的方向發展,垃圾處理效率將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