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治理關系到千家萬戶,既是民生關鍵小事,也是社會發展大事。解決好垃圾問題,是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浙江的題中之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省將“全面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再次列為十方面民生實事之一,這已經是垃圾分類連續多年入選民生實事了。
推進垃圾分類,涉及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多個環節,是一次全面的“大手術”,更是一場深刻的環境革命。兩會期間,參會的代表委員們,圍繞“垃圾革命”進行了深入探討,在精準分類、資源利用、完善機制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
分類高標準 源頭再減量
破解“垃圾圍城”的窘境,走出“垃圾圍村”的困境,核心環節就是垃圾分類。
省人大代表、泰順縣羅陽鎮環境衛生管理所所長王潘萍,從事基層環衛工作20余年,見證了垃圾分類給城鎮環境帶來的顯著變化。
“20年前,居民垃圾被隨意堆在路邊或山坳里,等環衛工集中運走。如今,在垃圾分類的基礎上,羅陽鎮實現了垃圾不落地。”王潘萍代表說,每天清晨7時30分左右,環衛運輸車會準時出現在小區門口,收集完居民們初步分類好的垃圾后,運送至鎮上垃圾中轉站,等待進一步處理。
相比城鎮,垃圾分類在浙江鄉村,通過簡便易行的方式得到了更快速的推廣。省政協委員、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專職副主任孫勤明,常常在浙江鄉間走訪調研。如今,他總能看到村民家門口擺放著兩只垃圾桶,一個裝“可爛的”垃圾,另一個裝“不可爛”的垃圾,“這種分類方式雖然不是很精準,卻通俗易懂,在垃圾分類推廣初期十分實用。”
通過城鄉推廣,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了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體系。
近幾年,我省生活垃圾每年的增量一直在減少,這是十分可喜的變化。
在此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對未來垃圾分類提出了更高標準。省政協委員、省建設廳副廳長應柏平,把“努力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總量零增長和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全覆蓋”,用筆圈了出來。
“實現垃圾零增長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但這不是一個部門、一個機構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應柏平委員說,垃圾分類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他認為,垃圾分類還需要進一步強化保障,用立法的形式推動形成“誰產生垃圾誰付費,誰多產生垃圾誰多付費”的機制,助推垃圾分類向更加精準邁進。
資源化利用 無害化處理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各類垃圾的利用率提高了,處置量就相應減少了,環境承載的壓力小了。
有不少政協委員提到了杭州城北的天子嶺靜脈小鎮。相對于像動脈一樣為城市輸送“能量”的制造業,垃圾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的產業,被喻為“靜脈產業”。
過去天子嶺填埋了超過900萬噸生活垃圾,如今依托垃圾的再生利用,這里建成了一個生態公園。通過餐廚、廚余垃圾分類處置、資源化利用等措施,天子嶺已經發展成垃圾綜合處置利用的典范。
不止天子嶺。應柏平委員給出了一組統計數據,目前,全省城鎮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有110座,每天實際處理能力6.5萬噸,其中無害化處理率達99.9%。我省在城鎮垃圾利用、處理上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在農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有著更為便捷的方式。省政協委員、浙江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院院長陳建榮,曾經在金華金東區走訪調研農村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的工作,并獲取了第一手資料。
“當地將廚余垃圾等易腐爛垃圾,統一送進太陽能垃圾減量處理房,漚肥制作成有機肥,實現了資源化利用。”陳建榮委員說,這種方式成本不高,但垃圾減量效果明顯,還能反哺農業種植,起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這些年,從中央到浙江,從城市到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按照政府工作報告制定的目標:今年全省城鄉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0%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80%以上、無害化處理率達99%以上。
省人大代表、德清縣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高級工程師孫頻希望能進一步加大對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程度。“當前,城中村改造、項目建設等產生的大量的磚石、混凝土、鋼筋沒有固定消納場所,大部分只能簡單填埋。”孫頻代表建議,省里能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上予以政策、資金、科研等支持,更加全面的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
機制更完善 新風進萬家
若是到德清的城鄉走走,樓房掩映在翠竹中,村道兩邊,紅花綠葉,賞心悅目,露天小公園、健身場等,垃圾紙屑難覓,就連沿村而下的小溪中,也不見半點垃圾。
“這得益于德清近年來持續推進的‘一把掃帚掃到底’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孫頻代表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德清全縣范圍內的12個鎮(街道)、148個行政村的環衛保潔、垃圾清運、公廁管理、河道保潔、綠化養護管理,全部委托縣城管部門統一保潔、統一收集、統一清運、統一處理、統一養護,一站式管到底,有效破解了城鄉環境衛生管理中條塊分割、標準不明、管理缺位等問題。
推進垃圾分類,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這樣一套管用的機制很重要。在我省的社區、村莊,垃圾分類的獎懲機制,常常能見諸于社區公約,村規民約。但要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讓垃圾分類變成人人參與的新風尚,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王潘萍代表在工作中發現,居民垃圾源頭分類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很多居民將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混放,導致后期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環節難以實施。”她粗略統計了一下,至少50%的源頭分類居民自身是很容易做到的,例如易拉罐、紙殼、舊家具等回收利用,舊衣服、舊鞋子資源化處理等。
“應當讓居民意識到,垃圾分類人人有責,從自我做起。”王潘萍代表建議,相關部門應組織專業團隊向居民指導正確的垃圾分類方法,引導居民從源頭開始做好分類工作,養成良好的習慣。
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浙江鄉村就已探索出不少倡導垃圾分類新風的有益經驗。孫勤明委員談起目前桐廬鄉村正在施行的一種接地氣的好方法,“那里的村民們,可以拿著垃圾兌換一袋鹽、一塊肥皂。通過這種激勵方式,村莊形成了垃圾分類的氛圍,村民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垃圾革命”,每一個人都是主角;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大家都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