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火車在港口、礦山之間穿梭,千余輛無人駕駛卡車在滾滾紅色煙塵中飛馳……這是全球礦業巨頭力拓計劃投資22億美元打造的“智能礦山”項目描繪的情景。未來,在位于澳大利亞皮爾巴拉鐵礦石礦區,機器人、無人駕駛的礦車、卡車、運貨火車和無人鉆機等將組成一個智能設備網絡,真正實現智能化采礦。
采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產業,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人工智能相互融合,正給全球采礦業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實際上,礦業智能化發展并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芬蘭、加拿大、瑞典等國家為取得在采礦領域的競爭優勢,先后制定了“智能化礦山”和“無人化礦山”的發展規劃;美國開展了對地下煤礦的自動定位與導航技術研究,獲得了商業化的研究成果;2016年,我國發布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未來5年要大力推進礦業領域科技創新,加快建設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礦山。總體來看,礦業在發展中經歷了人力礦山、機械礦山、數字礦山、感知礦山等不同業態,正朝著自動化、智能化和無人化邁進。
礦業智能化發展將帶來三個方面重大影響。一是從根本上解決礦難等安全生產問題。礦難是礦工生命的最大威脅,世界上每年至少有幾千人死于礦難。導致礦難的原因有很多,人為的疏忽大意、操作不當,或是地震、塌方、水災等自然災害都有可能成為元兇。這些因素在傳統經營業態下無法完全避免。二是降低人工成本。隨著勞動力價格的上升,采礦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替代人工操作,可以減少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三是改變礦工的工作生活方式。礦山往往遠離城市,在傳統采礦業態下,大量員工在礦山直接從事采礦活動,由此帶來生活不便和管理等問題。新的采礦業態下,工程師可以在遠離礦區的城市用電腦遠程控制礦場設備,完成所有的采礦現場活動,大幅提高員工的工作體驗和生活質量。
智能化已成為引領礦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是多方投資爭相涌入的“風口”,但也帶來了一些挑戰,需要做好應對。對企業來說,礦業智能化是一種必然趨勢,采礦活動在形態上將從工業向服務業轉變,形成一種全新業態。建設智能礦山不僅意味著生產設備的更新和采礦方式的變化,更意味著整個商業模式的轉變。必須要加快商業模式創新,否則會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對政府來說,既要鼓勵礦業智能化的發展,也要高度注重行業標準體系的制定,對智能礦山的建設進行規范,避免過度的概念炒作和行業的無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