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通江湖泊,湖砂與濕地資源豐富,其周邊分布著65個不同類型的保護區,在維護河湖水生態平衡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意義重大。然而,豐富的湖砂資源也吸引著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違規濫采亂挖現象時有發生,致使湖砂資源、河湖生態遭受侵害。
如何切實強化河道采砂監管,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2024年以來,湖南省水利廳以洞庭湖區為試點,依托“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采砂監管防控空間,為破解這類難題提供了解題思路。
2024年,水利部印發《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在部分河湖開展采砂監管北斗技術應用工作的通知》,決定在黃河、洞庭湖等部分河段(湖片)開展河道采砂監管北斗技術應用工作。湖南省水利廳緊抓這一契機,將北斗系統與采砂業務相結合,在岳陽縣勝利采區率先應用北斗技術,采砂監管逐步走向智能化、精準化。
立體化監測預警,源頭預防違規采砂
湖南省所轄的岳陽縣勝利采區地處東洞庭湖核心區域,與大堤及通信基站相距甚遠,實時通信不穩定,非法采砂預警、報警存在滯后性。湖南省水利廳在岳陽縣勝利采區率先引入北斗技術,開展先行先試,為監管系統開辟第二信道,提供定位輔助服務,有效破解了采區信號薄弱、通信干擾大等監管難題。

湖南省河道采砂監管平臺—監管態勢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供圖
湖南省水利廳采用“1+9+N+T”模式,建設1個省級平臺,統籌9個重點縣級平臺,建成層級互連、要素齊全、高效聯動的“互聯網+智能化+河道采砂”監控與信息化管理平臺,供N個規模以下采區共用,構建跨部門數據共享通道,極大提升了監管效率和協同能力。
監管系統匯集采砂規劃、實施方案、采砂許可等信息,運用船載監測數據以及交通部門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生態環境部門的水質監測站點、自然資源部門的鐵塔視頻數據,并結合河湖衛星遙感監測、重點河段無人機巡查、地面監測、水下地形掃描、工情態勢感知等手段,有效構建“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實現采區“控時、控區、控量、控深、控船數、控功率,水質”的全方位管理。
“岳陽縣勝利采區的類型為水采船運,因此我們針對不同采區、不同采砂船分別建立了預警、報警模型庫,支持生成‘一采區一方案、一船一策’,當開采范圍、深度、采量、時間等即將超限或超限時,系統立即以微信、短信及船載聲光報警等方式,向采砂業主、各相關職能部門發送預警、報警信息,從源頭預防違規采砂,督促及時核查處理,實現采砂問題從‘事后處置’轉變為‘事前預防、事中控制’。”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賀濤介紹。
智能化感知,構筑采砂監管“高壓線”
依托衛星遙感技術、高點視頻監視站AI(人工智能)識別取證等信息化手段,湖南省水利廳編織起一張智能化監測感知網,全力打擊非法采砂行為。
賀濤介紹,在水利部網信辦技術指導和支持下,湖南省岳陽縣勝利采區內的采砂船北斗終端順利接入北三通信鏈路,實現了采砂相關數據的全天候不間斷實時傳輸和閾值監管,并成功開展了基于北斗定位的采砂深度厘米級定位實驗。通過打通監管鏈條,采砂監管系統實現采砂許可證審批、簽發、使用,以及采運管理單(疏浚砂管理單)開單、發航、轉運等全流程的電子化管理。監管系統分時、分采區、分市縣自動統計分析許可證與采運管理單數量、采砂量、預警報警處置等情況。

船只物聯感知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供圖
監管系統依據各采區特點,結合采砂船的北斗定位監測、振動監測、噪音監測等多源數據,科學設置了預警閾值和報警閾值,明確了正常(綠色)、預警(黃色)、報警(紅色)三種狀態。當觸發黃色預警時,采砂業主立即響應,水行政、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立即復核預警信息,必要時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查驗。當觸發紅色報警時,船只必須立即停采,水行政、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立即趕至現場,進行巡查執法,提出處置意見。停采期間,物聯監測設備需始終保持運行狀態,嚴禁關閉,待完成整改后,必須嚴格履行復采審批手續,才能恢復采砂作業,以確保整個采砂過程始終在合法合規的軌道上運行。
自系統2023年9月運行至2025年6月26日,湖南省采砂監管工作已通過監管系統在線發放許可證300張、采運管理單(疏浚砂管理單)6.6萬余張;發送各項指標預警、報警信息5000余批次,有效避免了采砂船只違規現象,推動規范開采河砂8423萬余噸、綜合利用疏浚砂1718萬余噸,對非法采砂形成有效威懾,保障了采砂的有序實施。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強化對砂石過駁以及疏浚砂的綜合利用管理,將岳陽縣勝利采區北斗技術應用的經驗,向其他地區推廣運用,以點帶面,推動采砂監管工作規范化和智能化,有效保障洞庭湖區域的防洪安全、航道安全和生態安全。”賀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