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瓜果飄香的鞍鋼礦業有限公司生態園空氣中浸潤著香甜,樹上的南果梨滴著雨滴,詩意的生態園讓人很難想到這里就是昔日塵土飛揚的排巖場。
鞍鋼礦業綜合產業發展分公司職工劉殿臣1981年從部隊轉業就在礦山工作,1999年他走進排巖場時,滿眼都是石頭。他說:“過去的排巖場就是一片荒山,只要在這條道上走一遭,頭發里全是沙子,風沙相當大,五米之內看不清人。”
百年礦山百年開采,鞍鋼礦業各礦區周邊形成了占地2094公頃的排巖場和1669公頃的尾礦壩,揚塵肆意狂舞,污染在所難免。2004年,鞍鋼礦業以建設節能綠色礦山企業為目標,研究制定了《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規劃》,根據分期治理、分布實施方案,鞍鋼礦業在節能減排、資源充分利用和礦山生態恢復上形成了節能、清潔、綠色、低碳的生產模式。
礦區生態修復最大的難題是客土短缺、水土流失、植物成活率低,對此,鞍鋼礦業開發了鐵尾礦(廢石)——修復劑——微生物——植物協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出筐袋固坑保水保肥、邊坡修建水平溝防流失、斜坡整形防塌防滑等技術,建立了礦區生態修復與綠化復墾技術體系,完成了大規模推廣應用,實現了固肥、保水、防流失技術的綠色化、經濟化、通用化和長效化。
提起那段戰荒山的艱苦歲月,劉殿臣極為感慨:“每天只要一上排巖場,回來洗頭就得洗兩三遍,第一遍摸不著水盆底,全是沙子,平常一瓶洗發水能用半年,那時卻是一個月用一瓶。轉眼間,原來的荒山變成眼前的生態園,心里真是美。今年我就要退休了,以后我還要為綠化作貢獻,這些年,買關于綠化的書就花了數千元,我不能讓自己掌握的綠化知識白瞎了。”
綠化的重要性劉殿臣也是逐漸認識的,最初他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沒必要投入那么多錢和精力搞綠化。但隨著苗木長高,風沙減弱,空氣清新,職工們的觀念都有了巨大轉變。觀念一變天地寬,面對經濟新常態,鞍鋼礦業又提出以推進礦業轉型升級為主線的創新發展理念,更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努力建設綠色低碳礦山。
鞍鋼礦業綜合產業發展分公司副經理高江也是見證排巖場發生巨變者之一,他說:“遵循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礦山開采不只追求經濟效益,更追求環保社會效益。排巖場改造是按照礦業公司總體規劃向前推進的,而這只是追求綠色低碳礦山的一部分。”
翻看這些年鞍鋼礦業在節能綠色礦山發展之路的每一個節點,每一點都很關鍵。以燒結工序為例,一臺360 平方米現代化燒結機在采用先進冷礦燒結工藝的基礎上,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工藝技術改造,先后實施了燒結機煙氣脫硫工程改造與燒結機尾整粒系統工藝除塵改造,實現了燒結生產線煙氣與粉塵達標排放,使現場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如今在礦山,設備型號老、流程長、能耗高、效率低的生產設備早已經成為過去時,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率智能化生產設備。
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是礦山堅持清潔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年來,該公司在實施生產工藝改造的過程中,開展技術攻關,在所屬選礦廠建立起完備的污水處理系統,實現生產用水廠內循環利用,達到污水零排放,極大地改善周邊環境,節約大量水資源。目前,鞍鋼礦業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達到96%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鞍鋼礦業高質量發展,使昔日塵土飛揚的排巖場、尾礦庫成為風光秀麗的多功能生態園。據悉,鞍鋼礦業先后完成生態恢復面積約2220萬平方米,種植喬木1100萬株,灌木1580萬株,復墾綠化率達到50%,為同行業最好水平,被評為全國踐行生態文明優秀企業,基層六個單位被確定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