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從市區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動員部署會上獲悉,揚州正式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為全國35個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城市之一,《揚州市市區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已正式印發。
方案要求,要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變廢為寶”,采用智能化手段實現建筑垃圾從產生到處置全程監管,到明年年底前,揚州將對建筑垃圾治理開展一系列試點工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筑垃圾治理模式。
A
現狀:已成城市頑疾
露天堆放,野蠻運輸
據統計,近幾年全市建筑垃圾產生量年均增長8.2%左右,去年共產生366.3萬噸。這些建筑垃圾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露天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日曬雨淋后,其中的涂料、油漆、瀝青等有害物質和重金屬元素滲入地下,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此外,一直以來,建筑垃圾運輸中“帶泥上路”“拋撒揚塵”“私拉亂倒”“違法停車”等亂象屢禁不止,特別是渣土車野蠻運輸引發交通事故時有發生,近3年發生渣土車重大交通事故30起、死亡31人。這些問題已成為市容環境的污染點、市民投訴的熱點、城市管理的難點,必須下力氣加以整治。
建筑垃圾處置中的種種亂象已成為城市管理“頑疾”。目前市區僅有一家專門建筑垃圾處理廠,年處理能力不足60萬噸,建筑垃圾處置能力嚴重不足。同時,建筑垃圾管理水平不高,主要靠人力巡查檢查,運用科技化、信息化手段不足;資源化利用水平低,資源化利用率不到10%。
B
對策:加強全程管理
建筑垃圾將實現智能化監控
方案明確,我市將在市區東至京滬高速、西至楊廟鎮、南至長江邊、北至槐泗楊壽鎮一線范圍內,加強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實現建筑垃圾減量排放、規范清運、有效利用和安全處置,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筑垃圾治理經驗。
進一步健全完善現有市區建筑垃圾綜合管理信息平臺。緊扣建筑垃圾處置“出-運-倒”的鏈式流程,把符合條件的工地、運輸車輛、消納場所全部納入平臺監管,推進施工工地、消納場視頻監控信號與監管平臺的互聯互通,運用衛星定位、視頻監控、軌跡回放、違規報警、信息共享等技術手段,實現全天候、全過程監管。任何環節一旦發生違法違規行為,平臺將實時報警、即時追源,相關部門及時處置反饋。
全面落實建筑垃圾處置許可制度。施工單位要依法選擇運輸單位,簽訂建筑垃圾運輸合同,明確建筑垃圾運輸量、運輸責任、運輸費用、消納場,不得將建筑垃圾交給個人或者未經核準從事建筑垃圾運輸的單位運輸。
加快推進建筑垃圾、工程棄土消納場建設。到今年底,各區政府(管委會)至少建設或完善提升1-2處渣土消納處置場;至少建立1個裝修垃圾臨時堆放場和分揀處理中心,作為試點投入使用,并制定轄區內其他鄉(鎮、街)的裝修垃圾臨時堆放場和分揀處理中心選址建設方案。
渣土運輸嚴打黑渣土車和私拉亂倒
近年來,渣土車的違法違規現象比較嚴重。方案明確,我市將加快建立建筑垃圾規范清運機制,特別是規范渣土運輸管理,建立嚴格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嚴厲打擊“黑渣土車”和“帶泥上路”“拋撒揚塵”“私拉亂倒”“違法停車”等違法行為,以及擅自設立建筑垃圾消納場和資源化利用“小作坊”行為。
市區所有建設工程全面落實揚塵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嚴格做到“兩不出場”:車身及車輪不沖干凈不出場,車輛沒有100%密閉不出場。同時設置專職負責人和沖洗人員,確保車身及車輪沖洗干凈,不帶泥上路污染環境。
我市還將制定《揚州市建筑垃圾運輸公司信用考核制度》,將無證運輸、超速行駛、闖紅燈、闖禁區、超載、不密閉運輸、未經沖洗帶泥上路等行為以及公安交警執法查處情況作為考核重點,對運輸企業和車輛實施全面監管。
C
出路:資源化再利用
園林綠化率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品
在業內人士看來,建筑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也是另一種“城市礦產”。有研究表明,每利用1萬噸建筑垃圾可以生產標磚243萬塊、混合料3600噸,減少占地1.5畝,節煤270噸,減排二氧化碳130噸,新增產值84.6萬元。從長遠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是最佳的建筑垃圾處理途徑。
我市正在研究制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獎補政策和再生產品推廣支持政策,鼓勵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優先采用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形成資源化再利用的良性循環。其中,在政府投資的市政工程、園林綠化、海綿城市工程中將率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比例不低于20%。
我市還將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研究開發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成熟的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不斷提高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