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1日下午,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回答“一刀切”相關問題時,李干杰強調,環保“一刀切”是一粒老鼠屎搞壞一鍋湯,必須堅決反對,堅決制止,嚴格禁止。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現場(圖源:生態環境部)
自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開始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因擔心被問責,開始出現了不分青紅皂白緊急停產停業的“一刀切”的方式來應對環保督察。
對此,李干杰指出,企業是污染防治的主體,依法履行環保責任,依法運行達標排放,這是應盡職責。生態環境部門作為監管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依法監督,對違法行為依法進行查處,這也是應盡職責,這一點不能混淆,不能含糊。

生態環境部李干杰(圖源:生態環境部)
李干杰強調,對于“一刀切”,生態環境部堅決反對,堅決制止,嚴格禁止。“一刀切”是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典型表現,它既影響和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也損害了合法合規企業的基本權益。
李干杰表示,兩年來,在禁止環保“一刀切”方面,生態環境部做了四項工作:
第一是號召。不管大會小會,各種場合、各類活動,生態環境部都是旗幟鮮明的堅決反對“一刀切”,因為這對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沒有裨益,相反是一粒老鼠屎搞壞一鍋湯。
第二是規范。下發相關文件,明確對禁止“一刀切”提出要求。
第三是查處。生態環境部在開展環保督察、開展強化監督過程中,堅持“雙查”,既查不作為、慢作為,又查亂作為、濫作為。不作為、慢作為就是該做的事、能做的事、容易做的事不做,濫作為、亂作為就是平常不做事,到時候就亂做,典型的“一刀切”。在生態環境部對外公布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兩方面的案例都有。
第四是帶頭。在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強化監督過程中,如果發現企業有問題,交辦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環保部門與企業商量,也給予企業相應的整改時間,半個月、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也可以。對于那些未批先建的、還不能做到達標排放的,也是先發許可證,在許可證里明確有個整改期限,整改期限也根據情況,有短有長。整改期限到了,如果還沒做好,才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應該說,生態環境部做了這四項工作以后,“號召”、“規范”、“查處”、“帶頭”,對于遏制和制止“一刀切”的現象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李干杰指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在繼續做好以上四項工作的同時,還有兩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規范好環境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在這方面做好工作,尤其是規范好自由裁量權的適用和監督工作。
第二,增強服務意識和水平,既監督又幫扶,真真正正設身處地幫企業排憂解難,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環保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推動企業實現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