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城市、發展規劃多與人口緊密掛鉤,為獲取土地配額,郊區縣變行政區的操作屢見不鮮。在現行土地財政下,可以說是人口帶來了大規模建設與砂石需求:人在哪里聚集,哪里砂石需求高漲。

經濟與發展以“人”為本
最新研究顯示,全國共有城市663座左右,其中180座城市出現人口流失現象,80個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對砂石行業來說,如沒有重大政策導向,這些城市將出現砂石材料需求后勁不足。
事實上,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后,國內勞動力增長出現拐點、城市土地財政市場出現緊縮,我國出現了城市增長的分化,同時也將帶動砂石需求的差異化。
根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龍瀛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吳康與王江浩博士的研究,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有一萬多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或者說180個城市的人口在流失,其中包括1個省會城市烏魯木齊,40個地級市和139個縣級市。

2000-2010年人口變化
圖源:《中國收縮城市及其研究框架》
(藍色區域人口相對減少、黃色與紅色區域人口相對增加)
根據上圖,藍色地區呈現人口流出現象;大片黃色、紅色區域則是人口流入地,城市發展動力強勁,也是傳統意義上砂石需求集中的地區以及未來潛在砂石需求高漲的地帶。
2019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提出了“收縮型城市”概念,要求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我國目前人口出生率偏低,各地人口數量增減主要源于人口的流動。對此,《重點任務》還提出,在安排各地區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時,進一步增加上年度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的權重,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
也就是說,未來的城鎮化將“地隨人走”,用地指標與人口流入掛鉤,人口流入地的土地指標越足,地方投資就越有底氣,反之則囊中羞澀,“地隨人走”最終將演變為“砂石隨人走”:
在人口流出地區與收縮型城市,土地財政將難以為繼,大規模地方投資將更加謹慎、房子剛需人口在其他地區落戶也將導致本地房產項目開工意愿不足,支撐砂石需求的兩大板塊一旦疲軟,整體用量將不可避免地下降;
人口流入地在“地隨人走”政策下則有望煥發更大的活力,人多地少、土地供應不足問題也有望緩解,將以更加雄厚的實力與更多的項目成為砂石需求重點地區。
從整體來看,全國砂石需求分化進一步加劇,更加集中在人口聚集的地區,砂石企業布局的區位導向更加明顯,物流因素對砂石價格的影響也將進一步擴大。
城市收縮是城市發展的一種過程,是部分城市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人口向發達地區聚集也是當前的主要潮流。在這一形勢下,“砂石隨人走”或將成為下階段砂石生產與供應布局的隱藏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