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山礦,是一座有著50多年開采歷史的國有企業,在鐵礦石接近枯竭之際,大寶山人開始推進低品位難選銅硫礦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項目建設。今年首屆“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的鐘國建,既是該企業轉型升級的見證者,也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奮斗者。
鐘國建,1992年從中南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成為大寶山礦選礦工人。27年來,他提出并成功主持實施了130多項技術改造,攻克了大寶山礦中銅改造擴建、選礦提質達效以及礦山建設工作中面臨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扎根基層不斷改革選礦技術
20多年來,鐘國建堅持每天穿梭在十幾米的浮選線上不停巡視,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如何調整藥劑?加大還是減小?如何判斷精礦品位和跑尾?這些常人認為難以捉摸的問題卻被他一一看穿,通過觀察精礦泡沫顏色和粘稠度的變化、掃選泡沫的狀態,他能準確地判斷當班生產情況,及時提醒各個班組應該注意的操作要領。正是有他那神乎其技的選礦水平,大寶山人都愛稱呼他為“大師”。
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淀,鐘國建運用所學知識發明了“浮選三角調優法”,創建了油鈉鋅硫藥劑體系,多年來一直為穩定提高選礦指標和銅礦穩產高產保駕護航。
2016年6月份,公司對選礦部銅選廠下達“1878”(銅精礦品位達到18%,回收率達到78%)提質達效目標任務,鐘國建提出在浮選柱尾礦增加精掃作業流程,把浮選柱尾礦重新接入精選浮選機再選一遍。結果,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新流程投入生產后,回收率一舉突破了80%。隨后,又提出并成功實施在精掃作業后加了分流管改造,如此一來,浮選工操作起來更加簡易方便。
2017年,鐘國建作為工藝組長,主持關鍵性重扳機、泡沫泵等多項改造(獲得發明專利受理),用時不到三個月就使處理量由3000噸提升至8000噸,選銅回收率由30%提升至80%,實現了7000噸項目的達產達標任務。
創造奇跡帶領團隊攻堅克難
2017年4月,大寶山礦建成了華南地區最大最先進的7000噸銅硫選廠。而選廠建成后,最大的難題便是何時能夠達產達標,這一難題讓選廠所有的技術人員找不到底、摸不著邊……經過考量,團隊確定了采用鐘國建的選礦工藝思路,團隊信心滿滿地帶著新技術投入到試產中,卻接連出現指標不達標、品位上不去的情況,大家不禁產生了疑問:采用所謂國內領先水平的設備是否適合大寶山礦的實際?鐘國建的工藝思路是否還合適大型選廠的生產?
然而,鐘國建和團隊成員并不放棄,在試產的三個月里,5+2、白+黑,大寶山7000噸銅硫選廠試產三個月實現達產達標,創造同行業實現達產達標時間最短的新記錄。而這顯赫的成績背后,其中的艱辛只有鐘國建和團隊伙伴知道。
新選廠實現達產達標后,鐘國建不止步于當前技術,而是致力于技術創新,2018年又提出了進行精掃改造的設想。8月份精掃項目投產后,新選廠大幅提升了工藝流程的適應能力,對于以前不能處理的氧化礦和輝銅礦,也能選到很高的指標,擴大了可選原礦范圍,對延長礦山壽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8年10月,鐘國建帶領團隊投身10000噸技術改造項目。2019年1月,處理量達到10000噸;4月實現技術達標,產量增加了40%,回收率提高了2.5個百分點,今年可望增加經濟效益超過一個億。
樂于奉獻帶領團隊成員不斷進步
在徒弟們眼中,鐘國建是長期扎根基層、從來閑不住的人,也是樂于奉獻,發揮傳幫帶作用的“老師”,培養出了一大批選礦技術人才。付結衛在他的培養下,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技術骨干,并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成為現場操作的標桿;機電高級工程師賴遠能在鐘國建指導下,成立“賴遠能創新工作室”并獲廣東省工業工會正式命名……
2017年6月,鐘國建被授予“韶關工匠”稱號;2018年2月,他被授予“南粵工匠”稱號;今年,他又被評為韶關首屆“最美科技工作者”……面對這樣的榮譽,已經成為該廠生產部門管理者的鐘國建,依然每天蹲守施工現場,邊畫示意圖,邊指揮施工人員進行一項一項的整改。用鐘國建的話來說:“技術永無止境,只要我還在選礦事業的崗位上,就要對選礦技術不斷地探索,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