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運輸查超限載無疑成了砂石等建材行業最熱的話題之一,全國范圍內的運輸整頓活動持續進行,江蘇、浙江、湖南、廣東、遼寧等地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在運輸和產能的雙重限制下,砂石終端價格在今年冬季或將維持上調形勢。
建材行業與運輸物流息息相關,砂石、混凝土、水泥、鋼材等面臨考驗。尤其是,砂石骨料是重量大、運輸半徑較小的地域性材料,運輸成本對砂石骨料最終成交價格起決定性影響。
運輸整頓活動的開展,致使砂石等價格一路沖高——日前廣東某混凝土公司發布調價函稱,混凝土主要原材料水泥上漲80元/噸、石子上漲20元/噸、砂子80元/噸;上海區域路面石料230元/噸,江砂145元/噸;已有部分市場混凝土行業報價突漲上百元!

超1噸罰500,超1次限制上高速!
以浙江為例,近日,浙江省紹興市針對超限貨車監管的兩項政策“加碼升級”:從11月1日起,貨車司機只要有一次超限違法記錄,就被限制駛入高速公路。
從11月15日起,超限運輸處罰“自由裁量權”取消,超載每噸罰500元。
砂石價格一路沖高!
砂石方面,自上年以來對河采,海砂非法濫用的重點整治。砂石價格一直處于上漲態勢。近期受航運量巨大的大藤峽水利樞紐斷航163天的影響,砂石價格出現供應緊張的局面。同時華東、中原2019年下半年第一波明顯的污染天氣大舉侵入河南、安徽及長三角地區。
受此影響,河南、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等省份集體發布重污染預警,砂石生產、運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引發部分機制砂石產品漲幅達11%。
作為珠三角地區重要的砂石骨料供應源地,西江沿線砂石、機制砂價格小幅度增長;長江部分港口砂石價格漲幅較大,部分港口河沙130元/噸,湖砂137.5元/噸、江砂145元/噸,上海區域路面石料230元/噸。
近期,全國范圍的運輸整治,砂石價格上漲,水泥運輸成本,每噸一公里5毛左右上漲了7-8毛之間。
而從水泥行業來看,全國大部分水泥市場實現標載由來已久。道路貨物運輸規定等5個部令修訂,使用總質量4500千克及以下普通貨運車輛從事普通貨運經營,水泥實載在35噸左右。
但對于部分不規范運輸市場,此次超載導致運輸上漲30%-50%,從一公里5毛左右上漲了7-8毛之間,對于運輸半徑在100-200公里來說的工程來說影響更大。
限載5方,運能降低70%,部分企業商砼單價上調100元/方。
從混凝土行業來看,生產工藝上屬于加工型企業,以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加工而成的一種材料,因此在原材料采購成本上,運輸占據很大一部分成本。以江蘇、浙江為例,特別是沿海市場,砂石和水泥的運輸往往通過船運和車運綜合,混凝土的生產成本增加較為明顯。
而在銷售方面,此次查超限載,部分地區運載能力下滑,單車運載能力控制在5方,往常的一車運輸量可能要變成兩車或者三車。
綜上所述,由于目前全國大部地區近幾年以逐步落實運輸裝載等相關要求,此次全國范圍內的運輸大檢查整體影響呈現一定區域性,且運輸環境會得到更一步的改善。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地秋冬防既堅持標本兼治,突出重點難點,又堅持綜合施策,強化部門合作。特別是強調要精準治污,因地制宜實施“一市一策”“一廠一策”,實行企業分類分級管控。
按照這一思路,環保績效水平高的企業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可不采取減排措施。但相反,對“散亂污”企業將分類處置、動態管理,對于黑加油站點等將嚴厲打擊。嚴厲打擊不落實應急減排措施、超標排污等違法行為。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三大重點區域秋冬防均明確堅決反對“一刀切”。比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中,強制性錯峰生產、大范圍停工停產等要求一律沒有涉及,堅決反對“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嚴格依法依規。
在各重點區域中,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起步相對較晚,任務也較重。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間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數占全年90%以上。環保監測數據顯示,2018-2019年秋冬季,汾渭平原重污染天數同比增加42.9%,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
針對汾渭平原煤污染問題突出的特點,12日公布的《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大力推動散煤治理和燃煤鍋爐綜合整治,推動焦化行業結構升級,加快煤炭、焦炭運輸“公轉鐵”進程,加強揚塵綜合管控。
在汾渭平原的攻堅方案中,對于“散亂污”企業,態度是“堅決治理”,但提出,各省統一“散亂污”企業認定標準和整治要求。各城市要根據產業政策、產業布局規劃,以及土地、環保、質量、安全、能耗等要求,進一步明確“散亂污”企業分類處置條件。對于提升改造類企業,高標準、嚴要求實施深度治理。實行“散亂污”企業動態管理,定期開展排查整治。
在《長三角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中,重點是落實化工、鋼鐵等產業結構調整任務,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嚴防“散亂污”企業反彈。推進長三角互聯互通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公轉鐵、鐵水聯運、水水中轉、江海直達等多式聯運項目。
在重污染天氣應對期間,將指導工業企業制定“一廠一策”實施方案,明確不同應急等級條件下停產的生產線、工藝環節和各類減排措施的關鍵性指標。對重點行業中鋼鐵、焦化、炭素、銅冶煉、陶瓷、玻璃、石灰窯、煉油和石油化工、制藥、農藥、涂料、油墨等明確績效分級指標的行業,各地應嚴格評級程序,細化分級辦法,確定A、B、C級企業,實行動態管理。
原則上,A級企業生產工藝、污染治理水平、排放強度等應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在重污染期間可不采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應達到省內標桿水平,適當減少減排措施;對2018年產能利用率超過120%的鋼鐵企業可適當提高限產比例。
而對其他未實施績效分級的重點行業,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應急減排措施,或自行制定績效分級標準,實施差異化管控。對非重點行業,根據行業排放水平、對環境空氣質量影響程度等,自行制定應急減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