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砂石漲價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作為建筑業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砂石連連漲價,給建筑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伴隨著環保督察的趨嚴,以及嚴防非法采砂力度的強化,砂石開采必然愈加規范化,成本增加已成趨勢。
但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背后,卻是與日俱增的建筑垃圾。建筑原材料的短缺,也倒逼行業加快了對這部分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探索。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些跡象表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春天已經來了。
失衡的翹板:搶不到的原材料VS與日俱增的建筑垃圾
越來越稀缺的建筑原材料與日益增加的建筑垃圾大軍,如同處在翹板的兩端,嚴重失衡。
建筑原材料供應亮紅燈,目前最突出的體現在砂石材料上。自2018年以來,我國多地陸續出現砂荒,如陜西、河南、山東、廣西、貴州、湖北等多個地區都出現了砂石嚴重短缺的情況。自2018年起,各地砂廠出售價格不斷拍出新高,如河南區域的建筑用砂價格甚至飆升至200元每噸。
近幾年,為了嚴防非法采砂,保護生態環境,長江干道及沿線各水域都加強了采砂管理,使得砂石的供應量總體下滑,價格因此出現了上漲。據央視財經的報道,有相關企業人員表示,去年下半年11月份到12月份,砂子漲價的幅度比較高一點。2019年上半年,這個幅度漲得更高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走上快車道,建筑業作為城市配套設施建設的主力軍,發展也是如火如荼。這也直接帶來了建筑原材料需求的增加,每年,我國砂石骨料的用量要高達200億噸,差不多占到全球一半。
當然,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也直接帶來了每年千萬噸甚至是上億噸建筑垃圾的產生。E20研究院《中國固體廢物處理行業分析報告(2019版)》顯示,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產生量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估計我國建筑垃圾近年來年度產生量約在14億噸到24億噸之間。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最新規劃,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建住宅300億平方米,由此產生的建筑垃圾至少達到50億噸。
數量龐大的建筑垃圾能否成為平衡“翹板”的重要力量?
我們來看看建筑垃圾到底包括哪些物質?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構筑物拆除、新建、重建、維修、裝修及自然災害等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主要包括廢混凝土、瀝青混凝土塊、磚瓦、雜土及施工過程中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碎磚渣、金屬、木材、裝飾裝修產生的廢料、各種包裝材料、其他廢棄物等各類固體廢棄物。
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價值巨大,如磚、石、混凝土等廢料經破碎后,可以代砂;廢棄磚經過粉碎后用于建筑板材的骨料,制造隔墻板材;廢棄混凝土塊料粉碎后可做混凝土現澆或預制構件中的骨料使用;等等。
有相關研究表明,每利用1億噸建筑垃圾可以生產標磚243億塊、混合料3600萬噸,減少取土或代替天然砂石1000萬立方米,節煤270萬噸,新增產值84.6億元。
看得見的市場:資源化率還嚴重不足,市場大門已經越開越大
雖然實現再利用價值的建筑垃圾,經濟效益會顯而易見。但我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率卻并不理想,據統計,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總體資源化率還不足10%,這一數據遠低于歐美國家的90%和日韓的95%。
《中國固體廢物處理行業分析報告(2019版)》顯示,我國已建成投產和在建的建筑垃圾年處置能力在100萬噸以上的生產線僅有70條左右,且小規模處置企業有幾百家,總資源化利用量不足1億噸。
這些都直觀的表明了,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龐大市場空間還在等待進一步挖掘。
“十三五”是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發展的關鍵五年,從2016年起,有關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國家政策就頻繁推出,為行業發展做好了風向標。
如2016年工信部和住建部公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暫行)(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的資源化利用率應達到95%。確立了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的資質,設立了入行的“門檻”。2017年,發改委發布的《循環發展引領行動》中,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綠色建筑、生態建筑評價體系。強調,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13%。
而真正讓建筑垃圾資源化在全國范圍推廣的,是2018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關于開展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決定在全國35個城市(區)開展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今年12月底,既是試點截止時間。這之后,建筑垃圾治理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也將逐步向全國推開。
以北京為例,截至2019年3月底,北京市累計建成建筑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設施點位103個,其中正在運行88個,正在運行點位年設計處置能力約8500萬噸。另有10余個點位在建,擬于近期投產,預計可新增處置能力500余萬噸。僅2018年,北京市資源化處置建筑垃圾產生再生產品達3000多萬噸,并且已在新機場市政道路、通州環球影城等政府投資的公共設施項目和建筑工地臨建項目得到應用。
北京等試點城市的積極推動和試點效應,必然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行業向前邁出一大步,市場空間也將進一步釋放。
能落地的“資源化”:后端產品消納尤為關鍵
受相關政策推動,以及“無廢城市”概念的帶動,近兩年來,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相關項目也陸續上馬,市場活躍度持續提升。
但對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來講,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后續的產品需求風險,都是目前行業比較關注的問題。
今年7月,光大國際中標的江蘇省泗陽縣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是將建筑垃圾、餐廚垃圾及污泥幾種不同的固體廢物集中處置進行統一招標的項目。該項目中標金額為:餐廚垃圾單價280元/噸;建筑垃圾單價29.80元/噸,采用特許經營模式。
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高級行業分析師李少甫在對項目的分析中也談到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后產品的消納問題。他強調,對于資源化項目來講,一定要做好需求風險的預防。其中來自資源化產品的消納,是比較受關注的風險之一。
根據E20研究院研究分析,固廢處理行業中的資源化產品基本可分為三大類,網絡剛性產品、大宗商品及定制輸出產品。建筑垃圾處理項目中的再生建材屬于定制輸出產品一類,雖然目前使用建筑垃圾生產出來的建材已經達到了相關的建材標準,但社會和市場認可度較低,導致產品的推廣利用仍存在較大困難。
針對后端消納問題,我國多個地區也從政策層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今年,北京市城管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的《建筑垃圾分類消納管理辦法(暫行)》中,提出,建筑垃圾將實行強制分類處置,市政、交通、園林、水務等市級建設工程,在指定工程部位選擇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替代使用比例不得低于10%。
同時,上海、重慶、深圳等幾十個大中城市也都相繼出臺的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相關扶持政策。可以看出,雖然行業的政策標準還不夠健全,但各級相關政策正在不斷完善中。
建筑原材料價格上漲,建筑垃圾資源化供不應求,雖然加速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市場空間的釋放,但企業要真正探索出一條接通市場需求的路,還需要對商業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