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快速發展期的“城市礦產”,或將成為2020年固廢處理熱潮中的一個優質標的。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統計,我國每年產生建筑垃圾超過25億噸。每1萬平方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建筑垃圾500—600噸,而拆除1萬平方米舊建筑,將產生7000噸—1.2萬噸建筑垃圾。從存量來看,全國過去50年間至少生產了300億立方米的黏土磚,在未來50年大都會轉化成建筑垃圾。此外,建筑揚塵占據大氣環境中PM2.5污染的15%-20%。
這些可回收物沒有得到有效的資源化利用,加劇了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壓力。數據顯示,我國在城市建設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數量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成為第一大城市垃圾源。中國環聯稱,到2020年,建筑垃圾產生量將達到峰值,預計會突破30億噸。保守估計,未來十年,我國平均每年將產生15億噸以上的建筑垃圾。北京建筑大學教授陳家瓏警示,建筑垃圾對環境的影響首先是占地,如果不解決,兩百年左右,城市將被垃圾包圍。
“建筑垃圾不等于垃圾,關鍵是要看如何處理和利用。”陳教授強調,解決建筑垃圾問題最關鍵的出口在于資源化利用。“和建筑垃圾相比,我們更愿意將之稱為建筑廢棄物,以更好地突出其可再生利用‘變廢為寶’的特性。公開資料顯示,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漿、磚瓦等都可以通過一定的工藝再生成骨料、微粉等再生材料,用于道路基層和墊層、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實現資源化利用。
與簡單堆放和填埋相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還可減少50%的一氧化二氮、99.3%的氮化物28%的一氧化碳排放。有研究表明,每利用1億噸建筑垃圾可以生產標磚243億塊、混合料3600萬噸,節煤270萬噸,新增產值84.6億元。然而,從資源化利用來看,我國建筑垃圾總體資源化率不足10%,遠低于歐美國家的90%和日韓的95%。
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發展迅速,國家和多個省市出臺了各類指導性政策和標準。《關于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循環發展引領行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則為各地建立以資源化為基礎的固廢處置利用平臺提出了總體目標和方向: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應達到13%。
截至目前,北京、浙江、河南、江西等省市也已出臺建筑垃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意見和綜合利用方案。即便如此,目前處理建筑垃圾還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出現。另據中國環聯不完全統計數據,2018年,共計有52項與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的項目在全國各地立項建設。受限于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本身集中度總體偏低,且“低小散”格局短期內難以發生質的轉變,建筑垃圾“收—運—用”體系離成熟還有一段距離。
但隨著利好政策效應的催化,經濟鏈條將被打通,相關環保產業和企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力、NGO助推、公眾參與”的新格局,并將建筑垃圾納入“城市礦產”扶持政策體系,對技術先進、質量優良的再利用產品給予價格補貼,直至讓所有的利益相關方都找到利益相關點、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