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廢石成堆、寸草難生的礦山廢棄地,現在已成為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的“綠海”。自遼寧省海城市對東部礦區開展生態修復治理以來,這里正發生著喜人的變化,“世界鎂都”已悄然成為“綠海美都”。
“我們以恢復礦山地質環境為目標,將生態環保產業導入礦山及土壤生態化修復中,通過開展地形地貌重塑、土壤生態化重建,推進礦山及土壤生態化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海城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表示。


修復后前對比圖
1技術先行 重塑礦區生態環境
海城市礦產資源豐富,礦山企業眾多,是世界上最大的菱鎂礦石集中產地,素有“世界鎂都”之美譽。礦山多年持續高強度的礦業開采活動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對礦區地形地貌和地質景觀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大量森林資源被損毀。
“尤其是海城市東部礦山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主要表現為土地資源被占用及損毀、森林資源被毀壞、威脅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同時,采礦活動還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特別是礦山廢水及固體廢棄物對環境造成污染,導致礦區生態環境惡化。”海城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表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海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根據鞍山市政府生態治理總體規劃,制定出了3年、5年、10年的短期、中期、長期治理實施方案,分批分重點逐步完成礦山生態治理。
“我們在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本著‘抓重點、破難點、樹示范’原則,首先對現有菱鎂礦山周邊區域及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進行全面的生態恢復治理,治理范圍遵循‘兩線一區一重點’的原則,即主要高速(丹錫高速)、公路(大盤公路、吉高公路、湯析公路、鐘李公路、通海大道)沿線兩側,白云山自然保護區,中央、省、市環保督查重點的礦山。” 海城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介紹。
生態修復,技術先行。他們結合礦山實際情況,按照“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不斷探索生態修復技術和工藝,采取客土栽植為主、團粒噴播為輔的方式,對具備客土栽植條件的全部采用客土形式,覆土厚度50cm(密實厚度),主要地形是以坡度小于35°,具備施工機械運輸土方條件的。對于巖質邊坡高陡,坡度在65°以上地塊,按技術要求應使坡度控制在45°-63°之間,土方無法運送至項目地的地塊,就選用團粒噴播技術,在對邊坡進行鋪勾花網加固基礎上,依據巖質不同選用5cm-7cm厚度噴播。
“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實踐,我們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生態修復栽植經驗??屯猎灾惨?.25株/m2為宜,適合植物種類為紫穗槐和刺槐。而團粒噴播為不少于5株/ m2為宜。為保證植物種類多樣性,我們選擇的植物種類主要為臭椿、榆樹、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黑麥草、高羊茅等。” 海城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說。


修復前后的對比圖
2構建模式 破解資金短缺難題
礦山生態修復需要大量真金白銀投入。為破解礦山生態修復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缺、形式單一的困局,海城市在礦山生態修復的工作實踐中,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積極探索礦山生態修復模式。
該市白云山自然保護區內原有8家礦山企業,在中央環保督察期間全部退出,繼而實施生態修復。海城市政府對8家礦山采取直接主導的模式,對整個礦區統一勘察、統一設計,企業有能力和意愿的自主施工,企業沒有能力和意愿的政府代為施工。
“為了保證生態修復質量,我們要求不論自主施工還是代為施工,都實施統一監理。修復費用,在企業繳納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保證金和政府給予企業的關閉補償中結算,對企業實行多退少補。目前,白云山修復在此模式下已經修復面積為35公頃。” 海城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海城市政府還積極探索間接領導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市政府主導成立遼寧菱鎂礦業有限公司,由遼寧菱鎂礦業有限公司收取菱鎂礦山企業的生態恢復費,統一用于海城菱鎂礦山及閉坑礦山的生態修復。這種模式采取礦山和鎮村提供項目地塊,遼寧菱鎂礦業有限公司統一勘察、設計,統一施工和監理招標,自然資源局協調、市政府監管的組織形式,促進了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實施。目前,該模式正在進行第四期工程,現已完成修復面積200公頃。
3成果凸顯 “世界鎂都”變美都
經過幾年來的礦山生態修復,海城市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東部礦山隨著生態修復工作的進展,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目前,該區域通過利用客土栽植、團粒噴播、微生物菌劑、噴灌和蓄排水等技術,針對性修復土壤、水分、微生物、植物等要素,加速了生態系統各要素及生態鏈條的重建,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保障區內水分的涵養和供給,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揚塵,凈化大氣環境。
更重要的是,海城市在礦山生態修復中積極探索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堅持“誰破壞、誰治理”“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政策激勵,吸引各方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模式,解決了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多、現實矛盾多、投入不足等突出問題,加快推進了礦山生態修復。
“系統謀劃、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確保實效,積極探索生態修復與開發利用的新途徑、新方法。這是我們在前期礦山生態修復中探索出的成功經驗。” 海城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針對擬修復的礦山采用市場化方式進行推進,并與潛在資本方合作,在合適的修復區域的進行產融結合項目的導入,結合5G、區塊鏈、物聯網、特色小鎮等理念,進行礦山修復區域的二次利用和產業升級。
“世界鎂都”,將隨著礦山生態修復新機制的落地生根,真正變成“美麗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