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近日印發《關于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進行了調整優化。中國寶武、國投、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和中國建材等5家企業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下一步,國資委將指導推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穩步實施綜合性改革,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2014年7月以來,國資委分3批在19家中央企業開展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上聯國資改革、下接國企改革,是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綜合性改革。”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成效顯著,特別是在優化管控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投資運營水平、推進市場化改革等方面,探索形成了符合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功能定位的好經驗好做法。
數據顯示,2020年19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6%、凈利潤同比增長14.3%,大幅超過央企平均水平。2021年上半年,試點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4.3%、72.2%。
按照功能定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主要以服務國家戰略、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提升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按照政府確定的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優化要求,以對戰略性核心業務控股為主,通過開展投資融資、產業培育和資本運作等,發揮投資引導和結構調整作用,推動產業集聚、化解過剩產能和轉型升級,培育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著力提升國有資本控制力、影響力。
改革前,國投主要以投資開發電力、煤炭、港口等傳統基礎產業為主。改革后,國投主動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2014年以來,將40多億元的航運資產整體無償劃轉給中國海運,將500多億元煤炭資產整體無償劃轉給中煤集團。資產劃轉后“騰出手來”集中精力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先后成立國投健康、國投生物、國投智能、國投檢測、國投環境等子公司,積極探索和發展健康養老、燃料乙醇、大數據、檢驗檢測和生態環境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不斷優化調整,國投基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資本占公司國有資本比重達73.63%。

中國建材踐行“管資本”理念,建立產業投資公司新模式。中國建材提出“4335”改革指導原則,重點管好股權、通過公司治理結構、通過派出董監事管股權、管好資本流動和收益收繳。強化總部戰略引領、戰略落地和主業管理職能,圍繞“融投管退”四個環節,從股權結構、資本總量、資本結構、資本效益效率、風險防范五個維度,優化配置資本資源。對集團所屬二級企業實施存量資本優化和專業化整合,以主業梳理帶動戰略梳理,形成了一批邊界清晰、主業精銳、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主產業平臺。
中國寶武大力開展聯合重組和資本運作,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從鋼鐵產業集團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型,實現企業做大做強,促進中國鋼鐵產業競爭力提升。通過整合馬鋼、太鋼、重鋼等地方國有鋼鐵企業,2020年中國寶武以1.15億噸的粗鋼產量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寶武的發展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粗鋼規模達到2億噸,到2035年實現全球市占率15%,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占有率。
《通知》要求,準確把握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功能定位,持續深化改革成果,有效發揮功能作用,加快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發展模式。
去年7月,國資委召開的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工作推進會強調,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必須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重點、精準發力,要從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打造一流總部、聚焦發揮產業引領作用、聚焦市場化改革、聚焦提升管理效能等方面,推動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來自會議的信息還顯示,國資委將開展專項評估,對于改革成效顯著的試點企業,國資委將正式批準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對改革推進不力、評估不合格的試點企業,予以督促提醒,確實達不到要求的,調出試點范圍。
此次《通知》明確,航空工業集團、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國機集團、中鋁集團、中國遠洋海運、中糧集團、中國五礦、通用技術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和中廣核等12家企業繼續深化試點。
通知原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決策部署,進一步提升改革精準性和實效性,國資委近日印發了《關于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改革〔2022〕245號,以下簡稱《通知》),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進行了調整優化。《通知》明確,中國寶武、國投、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和中國建材等5家企業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航空工業集團、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國機集團、中鋁集團、中國遠洋海運、中糧集團、中國五礦、通用技術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和中廣核等12家企業繼續深化試點。《通知》要求準確把握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功能定位,持續深化改革成果,有效發揮功能作用,加快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發展模式。
下一步,國資委將指導推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穩步實施綜合性改革,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