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賣石頭,現在賣風景,連日來,武漢靈山之變引人關注。從采石場到生態公園,從灰塵漫天、滿目瘡痍到綠水青山、花香遍野,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為契機,武漢市江夏區推動問題整改,讓老舊礦山面貌一新。
靈山礦區西臨長江,北靠丘陵,東延梁子湖。由于石材質量好,1959年,靈山就有了第一座為武漢水泥廠供料的采石場。長年開山采石,靈山方圓2000畝內山體塌滑、危巖聳立、礦坑深陷、水土流失,采礦廢料和棄渣隨處可見,土地植被嚴重破壞,地質安全隱患和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2019年,武漢將江夏區納入全省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縣)區,對靈山開展礦山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復墾利用、產業融合等工作。2020年9月,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盡管礦區進行了一些邊坡整治,但生態修復沒有完全落實到位。
對此,武漢市、江夏區合力打通堵點,探索通過市場化機制,讓廢棄礦山不僅得到修復,還能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在生態修復規劃編制上,江夏區結合生態功能修復和后續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等需求,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宜留則留的原則,合理確定礦區修復范圍,形成了治理、開發與保護相互協調的綠色發展格局。
經過兩年多的綜合治理,目前靈山一期近700畝礦花苑已初具規模。據介紹,整個旅游區建成后,預計每年接待游客量百萬人次。
據悉,以靈山礦區修復為起點,江夏區制定了“青山行動”實施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把全區剩余19座廢棄礦山全部修復完成,將礦山生態修復、復墾利用、文化旅游和鄉村振興等相融合,打造“生態農業+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