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礦企的轉型與創新一向備受關注。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礦業公司是業界頗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該公司不斷做強主業,打造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基地,國內在建規模最大的地采充填礦山馬城鐵礦建設步伐加快,為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做出貢獻;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努力培育新產業,打開京津冀魯及長三角市場;著力推動智能礦山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全國礦業企業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提供了可借鑒參考的經驗與模式。
首鋼第一座地采礦山——杏山鐵礦
鋼鐵生產中的“鋼花”
穩固基本盤,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礦業公司(以下簡稱首鋼礦業)持續加快探索轉型和升級步伐——不斷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培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推動智能礦山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拓展綠色空間……在綠色發展、智能礦山建設、固體廢棄物(以下簡稱固廢)利用等方面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如何實現綠色發展、智能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源保障,是近年來許多礦企都在思考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鋼礦業不斷探索轉型步伐,提出第三次大發展目標,發展礦產主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運輸物流產業、相關產業“四大產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作為首鋼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基地,十年間,首鋼礦業在挖潛、提高礦產資源供應能力保大局的同時,謀劃推動由露天開采轉為地下開采,發揮其作為資源企業“定星盤”的作用。
在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馬城鎮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這里是首鋼礦業正加快建設的馬城鐵礦地采新礦山。據介紹,該礦山達產后年可產鐵礦石2200萬噸、鐵精粉700多萬噸。“我們的目標是將其打造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智慧礦山。建設過程中,依靠自主創新研究鐵精礦長距離管道輸送技術,打通了68.4公里精礦‘大動脈’,創造了國內長輸管道連續施工、一次性貫通的新案例。”馬城鐵礦技術工藝部韓永強介紹說。
馬城鐵礦礦區總面積為9.76平方公里,資源儲量達9.95億噸,是國內在建規模最大的地采充填礦山。在礦山建設過程中,“智能采礦、無人選廠、綠色開發”成為設計和建設關鍵詞。
這座生產成本低、單位能耗少、生態影響小的綠色智能礦山建成投產后,首鋼礦業精礦粉產可突破1000萬噸,由此邁入國內冶金礦山行業第一方陣。不僅如此,穩定的供礦能力、持續提升的礦粉自給率,能為提高鋼鐵板塊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作出更大貢獻。
穩固礦產主業的同時,首鋼礦業也積極推動其他產業發展。以藍天保衛戰為背景,抓住“公轉鐵”政策契機,依托建材產品大規模外銷,首鋼礦業發揮自有200多公里鐵路優勢,大力發展運輸物流產業;逐步發展裝備制造、電力修造、設備維檢、工程建設、技術服務五大關鍵業務。
2017年,首鋼礦業首次進軍海外工程市場,高質量完成了首鋼秘魯鐵礦新選廠鋼結構產品制作安裝任務。2018年,首鋼礦業首次承攬第一個海外信息化項目,贊比亞中色非礦MES項目成功上線。2020年,與中國電信5G團隊合作在金川集團龍首礦全球首次實現“5G+電機車無人駕駛”技術……首鋼礦業“出海”,同樣展現了強大的業務實力。
礦山增“智”,智能礦山建設助力企業提效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大潮下,礦業作為傳統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創新。推動智能礦山建設,將成為創新聚焦點。近年來,首鋼礦業加力推動智能礦山建設取得成效:
地下采礦生產智能化。2014年,首鋼礦業自主研發的電機車無人駕駛系統在杏山鐵礦投入運行,井下運輸率先進入無人時代。
露采生產高效化。對大型礦車智能調度系統、鉆機自動布孔等不斷進行技術升級,保持國內領先水平。
選礦流程自動化,實施了“泵站無人值守”遠程控制、選礦磨選流程設備“一鍵啟停”等項目,讓選礦更智慧。
推進建材產線全流程自動化建設。以“無人產線”為目標搭建裴莊建材產線自控系統,實現了產線現場無人操控、一鍵經濟啟停。
信息管理集成化。實施水電平衡管理、設備終身管理,推進集中計量向智能計量轉型,開啟了物資計重無人化時代,提升精益化管控水平。
在具體實現途徑上,首鋼礦業以搭建智能采礦、智能選礦、智能運輸、智慧管理4個平臺為途徑,以自主開發工業自動化控制“一張圖”、管理“一張圖”為載體,加快智能礦山建設進程。
“‘一張圖’的主要載體是按產線搭建工控版和管理版兩個‘一張圖’。工控版是將生產線的所有設備集中到‘一張圖’上操控,實現現場無人操作,取消分散控制室,推進一鍵經濟啟停及流程自主調控。管理版‘一張圖’實時監控分析系統是信息系統,要集成現場數據和專業管理平臺信息,實時監控生產線運行狀況,并自動分析日月年的產量、設備、質量、消耗、成本等情況,實現智能預警、智慧分析、輔助決策,提升生產線經營水平。”首鋼礦業智能礦山團隊負責人劉興強介紹。
采、選環節是礦產資源開發的核心環節。在首鋼礦業杏山鐵礦地面生產指揮中心,自主研發的電機車無人駕駛系統指揮著井下-330米水平電機車全自主運行,成為全國首例。“讓工人從地下走到地上,坐在操作臺前喝著咖啡工作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北京市勞動模范、首鋼礦業自動化專業主任師馬著說。
首鋼礦業工控版“一張圖”推進了現場無人操作、一鍵經濟啟停、流程自主調控。“我們通過應用工控板‘一張圖’,研發了‘即時啟動’模型,實現各設備提前料流1分鐘即時完成啟動,顛覆了逆物流啟動的傳統模式,預計年節電41.22萬千瓦時。”首鋼礦業計控檢驗中心計控科副科長張艷兵介紹。
礦山添“新”,培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
首鋼礦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起步于“十三五”,利用鐵礦石開采加工產生的廢土石、尾礦砂等固廢,首鋼礦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產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建筑砂、建筑砟等綠色建材,市場覆蓋京津冀魯及長三角地區,培育出資源綜合利用產業。
這場綠色變革是如何推動起來的?
原來,首鋼礦業經過60多年生產,堆存了超過20億噸的廢土石、尾礦砂等固廢,面積相當于3700多個足球場,而且每年還新增4000多萬噸,并需對排土場、尾礦庫不斷增容、擴建,投資量巨大,固廢處置成為棘手難題。2015年新《環境保護法》出臺后,如何實現減量排放、對固廢合理處置和開發利用成為首鋼礦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
創新,首先源自思想觀念的革新。首鋼礦業廣大干部職工在“兩山”理念指導啟發下深刻認識到,生態保護和生存發展不是對立關系,而是雙向賦能的共同體。廢土石、尾礦砂等固廢也能成為建筑材料。如果探索出工業固廢資源化、產業化的新路,就能變“廢”為“寶”,企業也能在綠色發展大潮中搶得先機。
創新,來自對市場形勢和環境變化的洞察。一是市場需求新變化帶來機遇。京津冀一體化、雄安新區建設使環渤海區域建材產品年需求量大幅提升。二是生態環保管控政策變化帶來機遇。開山炸石、河道采砂等受到限制或被禁止,政府部門出臺政策鼓勵尾礦綜合利用。三是產業政策變化帶來機遇。北京市將在環京周邊打造10個年產1000萬噸以上的綠色建材生產基地。
發展新產業要緊密結合自身優勢。首鋼礦業分析認為,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具有一定優勢:一是資源優勢。礦業開發中產生的巨大的資源存量,是生產綠色建材的優質原料。二是運輸優勢。首鋼礦業自有鐵路200多公里,使物流更加便捷。三是土地優勢。生產加工可不新增建設用地。四是成本優勢。與建材礦山相比,首鋼礦業發展綜合利用產業的生產流程短、加工成本低。
在深入分析內外發展環境、機遇與優勢后,首鋼礦業堅定了發展信心,確立了發展培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戰略。為此,首鋼礦業與相關科研院所對接,到生產示范基地考察,赴下游市場調研,整理調研報告35份,明確了利用固廢生產優質砂石骨料、協同回收鐵礦石資源的資源綜合利用模式。
首鋼礦業新的探索之路由此開啟。一方面,升級原有主流程附屬產線,完成水廠尾礦高效濃縮和尾砂干排、杏山建材產線改造等。首鋼礦業自主開發了尾礦一體化處置全流程技術裝備,實現了選礦環節廢棄物零排放,擴充了尾礦庫庫容,為國內礦山建設尾礦庫帶來了新解決方案。例如,在大石河鐵礦石磁選項目中,首鋼礦業探索大型礦山排土場廢石資源化成套關鍵技術,制備出強度等級C70以上的混凝土,大大提升廢石產品化率。
另一方面,加快獨立產線建設,先后完成大石河鐵礦石磁選項目、裴莊生態恢復治理項目等產線建設。截至目前,首鋼礦業建成7條建材產線,產能超1400萬噸。“生產線建設中,我們注重打造綠色產線,累積關鍵技術,探索綠色技術,在產線高效率、低能耗、零排放上下功夫。”首鋼礦業有關技術負責人介紹。
按照“像重視礦產主業一樣重視新產業”的管理思路,首鋼礦業建立健全了管控體系,強化產品質量管理。2021年以來,該企業堅持問題導向,壓實各方責任,引導職工群策群力搞技改,推行“一貫到底”精細化管理模式。
為“走出去”深耕產品市場,首鋼礦業立足自有鐵路優勢,抓住國家“公轉鐵”政策,瞄準建材資源稀缺城市,搶占先機。2018年9月23日,第一列運輸產品的火車進京。之后,產品銷售拓展到河北滄州、山東德州等市場。2019年產品進軍海運市場。2020年初“首鋼綠色建材”海運第一船開進長三角,目前已覆蓋上海港、江陰港、連云港等區域。
如今,首鋼礦業的綜合利用產業已形成千萬噸產能規模,生產建筑砂、建筑砟等12種主營產品,市場覆蓋京津冀魯長三角區域,成為北京市建筑砂石綠色基地、中國砂石行業大型綠色砂石基地。曾經的廢棄排土場、砂山石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老礦山再度煥發出青春,為企業拓寬了發展之路。
礦山披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首鋼礦業坐落于群山環抱的冀東長城腳下,背靠燕山,面向渤海,百里生產生活區域與周邊生態環境有機融合。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首鋼礦業便將綠色的足跡帶到荒山、排土場、尾礦壩……
綠色發展是時代主題。首鋼礦業踐行國企擔當,統籌生態恢復治理,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綠則綠”的原則,保護生態環境,拓展綠色空間,通過資源綜合利用消納固廢資源,最大限度騰讓土地,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首鋼礦業大力開展綠色礦山建設。水廠鐵礦獲評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堅持每年從3月至10月持續復墾綠化。目前水廠鐵礦基本實現排土場、尾礦庫可綠化率100%目標。杏山鐵礦入選河北省綠色礦山儲備庫。
首鋼礦業通過資源綜合利用改善礦山生態環境,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在大石河裴莊區域實施土地復墾;引進種植巨菌草,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關專家指導下,“百畝菌草園”初具規模;逐步推進光伏發電項目,導入新興產業,促進區域能源結構優化。
10年間,“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成為首鋼礦業干部職工的普遍共識。首鋼礦業不斷拓展綠色空間。落實國家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的“三同時”制度,高標準完成孟家沖尾礦庫、大采排土場等停用采排場的治理,昔日的荒灘野坡變成了茵茵綠洲,實現了土場變林場、砂庫變公園。首鋼礦業獲“中國礦山行業綠色發展示范單位”“首都全民義務植樹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大石河鐵礦大采尾礦庫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