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原因卻是被動的,這跟美國金融危機直接相關。
美國人強大的消費能力讓“中國制造”著實過了一陣“好日子”。在普通美國人的生活中,哪一天離開中國制造的產品,那生活將一塌糊涂。在北至渤海、南至南海的廣闊的沿海地區乃至這些地區的腹地,數以億計的中國工人都在為美國人和他們的歐洲盟友在生產衣食住行所需的幾乎所有輕工業產品。中國的工人們領的是可憐的薪水,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生產的產品貼的是洋人的標簽。血汗我們留下,利潤被掮客拿走。而美國人和他們的歐洲朋友卻在高速公路上兜風或在海邊渡假。
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10多年或20多年,可是這種狀況竟在一夜間就要結束了。
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消費能力甚至性欲等各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的老美幾乎在一夜之間變得如此孱弱不堪,搖搖欲墜,真叫人匪夷所思。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風暴已經斷送了華爾街不可一世的全部5大投資銀行,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金融監管體系不得不重新洗牌。金融風暴開始殃及實體經濟,第三季度美國共有8萬多家企業倒閉,許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圣誕節將怎么過。而且情況還在不斷惡化。美國政府已經推出總額接近1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美國最有名的民間智庫蘭德公司甚至提出讓美國政府發動戰爭以轉嫁經濟危機。
金融風暴也禍及美國的傳統盟友日本和歐盟。在最近的一次聚會上,世界著名的營銷學家米爾頓·科特勒甚至預言,此次風暴將可能使歐盟解體,世界重回貿易保護主義時代。
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從什么時候開始埋下種子的呢?
自上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解體以后,美國成了全球唯一的“霸主”,這也使得驕傲自大的“山姆大叔”更加忘乎所以。除了向全球強力傳播美式價值觀外,美國人也借助美元的強勢地位大舉透支消費,向中國、向日本、向韓國、向中東國家舉債,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這種過度消費的拜物主義價值觀直接為這次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全民透支性消費使不具備支付能力的人買下了“大房子”,華爾街的冒險家們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不負責任地把“敗絮其中”的次貸債券進行一次次華麗的“包裝”,轉賣到毫不知情的投資者手中,最后終于釀下大禍。
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美國人的無節制消費使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
這場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也許將改變美國和美國人的生活。美國人可能將從此捂緊錢袋子,學會過一過“苦日子”。而美國人和歐洲人消費能力的銳減,使得中國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巨大挑戰。今年以來溫州、東莞等地的加工制造型企業紛紛倒閉就是這一風暴直接導致的結果。而這種趨勢暫時還看不到結束的任何跡象。
根本不用提醒,為數眾多的“中國制造”企業立即就被擺到了十字路口。要么停產倒閉,要么另辟蹊徑。
可以想見,未來幾年內我國許多以出口為主的制造業企業不得不調轉槍口,由外轉內,在更廣闊的國內市場尋求發展空間;在傳統制造業領域,包括燈飾和陶瓷等行業,國內的企業將經歷一番驚心動魄的洗牌過程,并由產品競爭、渠道競爭、品牌競爭直至上升到綜合實力競爭的階段,一批真正具備綜合競爭力的企業將在血雨腥風中崛起。
在完成對全球最具潛力的國內市場的洗牌之后,一批具備跨國公司素質的企業將浮出水面,并開始昂首走向國際市場。那將是中國企業一次更加壯美的遠行,他們將把“中國創造”的產品及品牌再一次帶到美國及其它國際市場,中國作為新一代崛起的大國將以中國品牌作為開道車,在全世界消費者面前展示自己的實力。
|